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起兵反清,试图拉拢孙延龄一同举事。但孙延龄在广西并没有建立起稳固的势力,孔有德的旧部并不听从他的指挥。面对这一局势,孔四贞深感懊悔,她日夜思念皇恩,不断劝说孙延龄归顺朝廷,但孙延龄始终犹豫不决。
这段时间对于孔四贞来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她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或许是个错误,孙延龄不仅未能成为她可以依靠的伴侣,反而成为了她的负担。在孙延龄首鼠两端的态度下,孔四贞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她既想维护与孙延龄的关系,又希望能忠于朝廷。这段时期的孔四贞,经历了从权势巅峰到家庭破裂的巨大转变,她的情感世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最终,孙延龄在吴三桂的唆使下加入了叛乱,但这并未给他带来预期中的成功。孙延龄的立场摇摆和无能为力,使得孔四贞的处境更加艰难。
五、力挽狂澜
康熙十三年(1674年),孙延龄杀害了与他平时不和的部将和地方官员王永年,并起兵响应吴三桂的叛乱,自称安远王。然而,由于他长期拖欠兵饷,士兵们对他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最终导致了兵变。在兵变中,士兵们先是拥护孔有德已故部将缐国安的公子为首领,但由于缐公子治军过于严厉,士兵们再次哗变,重新拥立孙延龄。
在这场混乱中,孙延龄和孔四贞被迫逃匿于普通民宅之中。士兵们找到了他们的藏身之处,孙延龄因恐惧而不敢现身。孔四贞对孙延龄说:“出去是死,不出去也是死。”随后,她将孙延龄藏匿在别处,自己出面面对士兵们。孔四贞冷静地对士兵们说:“你们杀我夫妇很容易,但你们难道不念及已故的定南王吗?”士兵们闻言“环列叩首”,表达了他们对孔有德的怀念和对孔四贞的尊重。
孔四贞见士兵们并无恶意,便叫孙延龄出来。孙延龄因害怕不敢坐车,只让孔四贞乘坐,自己则扶着车步行。这次事件让孙延龄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他告诉孔四贞:“我之所以能复生,是因为你的缘故。士兵们是感念定南王的威德才尊重你,自此你掌握权力管理一切事务,我自己只愿意当一个闲人。”
孔四贞随后穿上了军装,每日击鼓升堂处理军务,军士们对她颇为敬重。在孔四贞的领导下,军队的士气有所恢复。然而,形势依然严峻。康熙十四年(1675年)九月,为了迫使孙延龄尽快回归朝廷,孔四贞的旧部发动兵变,杀害了孙延龄的兄长孙延基,并勒令孙延龄交出兵权,听从孔四贞的指挥。
孔四贞在掌握了军权之后,一方面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的忠心,表示自己时刻挂念着孝庄太后的恩典,作为孔有德的女儿,她愿意为朝廷付出一切。另一方面,她还向傅弘烈传递了命令,要求孔有德的旧部配合朝廷对抗叛军。孔四贞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一旦吴三桂得知孙延龄反水的消息,他们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孔四贞计划由傅弘烈继续指挥这支军队,以确保它能够继续效忠朝廷。
六、晚年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二月,吴三桂得知孙延龄暗中与清廷联络的消息后,决定对其采取行动。吴三桂派遣侄孙吴世琮以进兵广东为借口,兵临桂林,突袭并杀害了孙延龄。孔四贞的独生子也在此次袭击中丧生。
随后,吴三桂将孔四贞接到云南,表面上是为了笼络孔有德的旧部,但实际上却是将其软禁。孔四贞在昆明度过了长达八年的囚禁生活,这段时期无疑是对她身心的巨大考验。
直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军攻克昆明,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孔四贞才得以重返阔别十六年的北京。回到北京后,孔四贞交出了她一直掌管的父亲孔有德留下的军队。失去了丈夫、儿子和军权的孔四贞,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孤寂生活。她在西华门附近的南北长街居住,过着简朴的生活,经常为那些在战乱中无辜死亡的人们诵经祈祷。
孔四贞的晚年是在孤独中度过的,但她的精神生活依旧充实。她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中无辜受难者的同情,促使她不断地为他们诵经超度。孔四贞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她的坚韧和信仰支撑着她走过了每一个艰难时刻。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孔四贞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清廷为她举行了隆重的丧礼,以表彰她一生的贡献和忠诚。
结语
孔四贞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从战乱中幸存,到成为清朝的汉族公主,再到晚年流离失所的经历,她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命运起伏,也映射出了清朝早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变迁。尽管孔四贞的安葬地点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她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传奇经历将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