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爱新觉罗·岳讬:从“傻公子”到清初铁帽子王的传奇人生(2 / 2)

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岳讬随多尔衮等将领再次出征察哈尔,途中受降额哲并获得了其所献的玉玺。随后,他们进入山西境内,岳讬因病留在归化城。在此期间,岳讬处理了蒙古土默特部与外喀尔喀之间的纠纷,稳定了河套地区的局势。同年十二月,岳讬参与处理了关于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反对皇太极的誓约的案件。岳讬与豪格都娶了莽古济公主的女儿为妻,在得知此事后,岳讬奏请处置他的妻子,但被皇太极制止。

四、崇德时期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正式称帝,并改国号为大清。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岳讬被封为和硕成亲王。然而,仅仅几个月后,岳讬就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八月时,他被指控包庇莽古尔泰和硕讬的罪行,其中包括“御前露刃”、败军和杀人等严重罪名。此外,他还被指控离间济尔哈朗与豪格的关系。面对这些指控,众贝勒、亲王们一致认为岳讬应当被处以死刑。然而,皇太极决定宽恕岳讬,仅将其降级为多罗贝勒,并罢免了他在兵部的职务。原本提议的处罚还包括没收大量财物,但皇太极最终只罚款岳讬白银1000两,并对其余处罚予以宽免。皇太极亲自向岳讬和豪格传达了自己的宽容之意,表达了希望他们能够尽力效忠的愿望。岳讬和豪格都表示感激皇太极的宽宏大量,并承诺会尽心尽力效忠。

同年十一月,岳讬被重新任命管理兵部事务。十二月,他随皇太极出征朝鲜。朝鲜国王李倧逃往南汉山城,岳讬与豫亲王多铎率军包围了该城,并在城下击败朝鲜的援军。

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岳讬再次击败了朝鲜全罗道的勤王兵,迫使李倧投降。然而,在凯旋归来后,岳讬又被指控犯下了七项罪行,包括之前的罪名。这一次,他被判剥夺爵位、官职,并被罚款。皇太极只判处他缴纳575两白银作为罚款。

八月,外喀尔喀蒙古车臣汗硕垒和土谢图汗衮布特遣使来到沈阳,已臣服清朝的蒙古四子部落达尔汉卓礼克图俄木布、巴林部满珠习礼等也派遣使者前来祝贺宸妃诞子。皇太极在演武场设宴款待蒙古使臣时,命令竖起箭靶,与硕垒和衮布所遣使臣进行箭术较量。岳讬在箭术较量中表现不佳,他声称自己不会使用弓箭,并试图拒绝参加。皇太极鼓励岳讬尝试,并再三催促他射箭。最终,岳讬勉强拉弓射箭,但五箭均未中靶。在失败后,岳讬竟然将手中的弓向蒙古人群中掷去,这一行为被视为极大的不敬。这一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诸王、贝勒、贝子、固山额真、议政大臣以及刑部承政共同审议了岳讬的行为,并认为他应当受到严惩。最终,他们议定岳讬应当被处以死刑,但皇太极没有批准。随后,他们又提议将岳讬幽禁,并籍没其财产,皇太极仍然不同意。最后,他们决定剥夺岳讬所属人员,并罚款5000两白银,解除其兵部职位,剥夺贝勒爵位。皇太极同意了这一判决,但决定只将岳讬从多罗贝勒降为固山贝子,罢免兵部职位,罚款,并命令他在家中思过,不得外出。

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经过一系列训诫后,皇太极恢复了岳讬的贝勒爵位,并命令他继续管理旗务。在岳讬被软禁期间,皇太极将杜尔伯特部达尔汉台吉之女许配给他作为新任福晋。到了四月,新福晋控告岳讬的大福晋(即莽古济之女)摘掉了她的一根头发,认为这是一种诅咒行为。大福晋辩解说她只是试图帮新福晋捉虱子时不小心摘下了头发。诸王大臣们倾向于支持新福晋,判大福晋死刑,但皇太极免除了她的死刑,而是将她与岳讬隔离,不允许二人见面。

五、死于天花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极再次兴兵伐明,任命岳讬为扬威大将军,贝勒杜度为副帅,统领右翼军,而睿亲王多尔衮则统领左翼军。八月二十七日,岳讬在皇太极亲自送行的情况下率军出征。九月二十二日,岳讬抵达密云墙子岭,明军已退入堡内,并在城外设置了三座营寨作为防御。岳讬率军攻克了外围的三座营寨,但由于城堡坚固难以攻克,岳讬采纳了俘虏士兵的建议,采取了分兵正面佯攻、同时从墙子岭东西两侧的小道猛攻的策略,最终连克十一座烽火台。

稍后,多尔衮也从青山关入塞,两路清军展开了长时间的血腥掠夺,这场战役被称为“戊寅之变”。

崇德四年(1639年)正月初二日,岳讬攻下了济南,并俘虏了明德王朱由枢,据记载,岳讬下令屠杀了超过十三万军民(即“济南之屠”)。值得注意的是,岳讬之前未曾感染过天花,因此在以往的战役中,为了避免天花的传播,他通常都会提前撤回。然而,在这次征战中,岳讬不幸感染了天花,并于正月初九日在军中逝世,终年四十一岁。在此之前,岳讬的弟弟玛瞻也在军中去世。

三月初九日,皇太极在捷报中没有看到岳讬的名字,感到震惊和疑惑,随后得知岳讬和玛瞻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连续三天不吃不喝,并且不让代善知道岳讬的死讯。四月十二日,随着杜度的凯旋,岳讬兄弟的灵柩被运回沈阳,岳讬的福晋选择殉死。四月十四日,当皇太极在沙岭迎接另一路凯旋大军时,再次听到了岳讬兄弟的死讯,再次痛哭失声,代善也悲痛至极,哭到跌下马来,皇太极回到宫中后连续三天停止上朝。

四月二十九日,皇太极追封岳讬为多罗克勤郡王。六月初,岳讬部下的蒙古人阿兰柴、桑噶尔寨等人举报岳讬生前曾有过谋逆行为,称岳讬曾送给岳母莽古济的第二任丈夫(蒙古敖汉部的琐诺木)一把刀和两张弓,而琐诺木则赠送岳讬一匹马。此外,岳讬还曾私下召见琐诺木,并与之密谈。此事上报后,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三人建议按照法律惩处岳讬,要求抛弃岳讬的尸骨并杀害其子。然而,皇太极考虑到岳讬与自己从小情谊深厚,即便岳讬有过“不轨之心”,也不忍心对其施以身后之刑,因此决定不再追究岳讬的罪责。

九月,皇太极命令岳讬之子罗洛浑袭爵为贝勒。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恢复了岳讬的克勤郡王爵号,并允许他与其他有功勋的诸王一同配享太庙,并被纳入盛京贤王祠进行祭祀。

结语

爱新觉罗·岳讬,这位曾被冠以“呆痴人”之名的清初宗室将领,其一生是对“大智若愚”最生动的诠释。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在烽火连天的年代里屡建奇功,稳固了后金的基业,为清朝的建立与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性情耿直,不畏强权,即便因此屡遭贬谪,也从未改变对家国的忠诚与热爱。

岳讬的早逝,是历史对他不公的一笔,却也是他传奇生涯中一抹无法抹去的悲壮色彩。他的逝去,让皇太极深感痛惜,也让后世子孙铭记于心。皇太极的追封,乾隆的配享太庙,都是对他一生功绩的最高赞誉,也让他成为了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历史的长河中,岳讬的名字或许会被时间的浪花冲淡,但他所展现出的智勇双全、忠诚无私的精神,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耀着后人前行的道路。他的一生,是对“家国情怀”最深刻的诠释,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岳讬,这位从“傻公子”成长为清初传奇将领的智勇化身,将永远名垂青史,为后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