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获罪遭斥
天聪五年(1631年)三月,皇太极命令诸贝勒直言时政。莽古尔泰在会议上表示:“审案应当依据供词来判定是非,我们不敢妄自断定,只担心时间久了会懈怠,因此我和各位贝勒大臣都会加倍努力。”
同年七月,莽古尔泰随从大军围攻大凌河城。正蓝旗负责围困该城的南部,莽古尔泰与他的同母弟弟德格类一同率领巴牙喇部队作为策应。九月下旬,明朝的总兵吴襄和监军道张春率领援军开赴救援,他们在距离大凌河城十五里处驻扎。莽古尔泰随从皇太极攻击明军,并俘虏了张春等人,这场战役被称为大凌河之战。
在围攻大凌河期间的九月十三日,莽古尔泰向皇太极报告说自己的部队遭受了明军的重创,并请求将被纳入其他部队的军队调回以补充损失。皇太极听到报告后,质问莽古尔泰:“我听说你的部队不服从号令,贻误了战机。”莽古尔泰对此非常生气,反驳说:“并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皇太极脸色一沉,说道:“如果有人诬告你,那应当惩治诬告者;但如果情况属实,你所率领的部队怎能没有过错?”说完这话,皇太极准备起身离开。这时,莽古尔泰情绪激动地说:“作为大汗,你应该主持公道。我一直尊你为汗,事事顺从,你为何偏偏针对我?你是想除掉我吗?”说着,莽古尔泰手握自己的佩刀,愤怒地看着皇太极。德格类见状怒斥莽古尔泰的悖逆行为,并动手打了他。莽古尔泰更加愤怒,对德格类出言不逊,并拔刀出鞘,德格类将他推出。大贝勒代善看到这一幕,也指责莽古尔泰:“与其如此悖乱,不如死了算了。”
皇太极目睹了这一切,没有说话,也没有骑马离开,而是继续坐在原地处理事务。回到营地后,皇太极怒斥了莽古尔泰当年亲手杀害继妃富察氏以邀宠的行为,并讽刺说:“你就像一个饥饿瘦弱的将死之人,我认为作为大汗,即使再英勇也不能以此自夸,为了安邦治民,应当骑着劣马,谨慎行事。他却把我当作庸懦之辈。”说完,皇太极也拔刀起身,并责怪侍卫没有阻止莽古尔泰在他面前拔刀的行为。
当晚,莽古尔泰带着四名随从来到皇太极的营帐外请罪,声称自己是因为空腹喝了四杯酒才做出如此冲动的行为,但皇太极并未原谅他。战事结束后,皇太极让代善等诸贝勒商议莽古尔泰的罪行。十月二十三日,诸贝勒报告审议结果,剥夺了莽古尔泰的和硕贝勒爵位,降为多罗贝勒,削减五个牛录的属员,并处罚银一万两及甲胄、雕鞍马十匹、素鞍马二匹。皇太极同意了这一判决。
五、中年病亡
天聪六年(1632年)五月,莽古尔泰随从大军进攻察哈尔,林丹汗逃遁。随后,后金军队转而进攻明朝,袭击了大同和宣府等地。到了七月,军队班师回朝。
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莽古尔泰突然不能说话,病情急剧恶化。到了十二月初二日(1633年1月11日)上午,他的病情加重。皇太极得知消息后,立即率领诸贝勒前往探望,陪伴了一个时辰。当天下午,莽古尔泰病逝,享年四十六岁。皇太极亲自出席了莽古尔泰的丧礼,并在丧礼结束后,深夜三 鼓才离开。他还特意在中门设置了灵堂来祭奠莽古尔泰,痛哭之后才返回皇宫。
然而,莽古尔泰去世后不久,一场针对他的后事风波随即爆发。天聪九年(1635年)十二月,莽古尔泰的亲妹妹莽古济格格属下的冷僧机控告莽古尔泰与德格类、莽古济格格曾经盟誓,企图危害皇太极,并且以莽古济格格的丈夫琐诺木为证人。经过调查,皇太极发现了牌印上刻有“大金国皇帝之印”的十六枚牌印,最终以大逆不道之罪追夺了莽古尔泰的爵位。莽古尔泰之子额必伦被处死,其余的儿子也被废黜了宗室资格。
这一事件导致正蓝旗建制一度被取消,其属员被分别编入正黄旗和镶黄旗,“八旗”暂时变成了“七旗”。不过,不久之后,皇太极又恢复了正蓝旗,只是恢复后的正蓝旗由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统领。
到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朝皇帝康熙下令允许莽古尔泰、德格类等后金时期获罪宗室的子孙享有红带子待遇,这标志着对这些宗室后裔的一种赦免和认可,同时也表明清朝对于过去的家族恩怨有了更为宽容的态度。
结语
莽古尔泰的一生是辉煌与争议并存的。作为努尔哈赤的重要儿子之一,他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在政治斗争中却未能全身而退。尽管他的结局令人唏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满洲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后金乃至清朝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