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1632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期间,孔有德与耿仲明的叛乱经历了从试图与明朝议和到最终投靠后金的重大转折。在莱州围困数月后,孔有德采取了缓兵之计,表示愿意接受招安,以此迷惑明朝官员。然而,当谢琏与朱万年等官员出城谈判时,孔有德突袭,企图一举攻下莱州,但未遂。明军随即集结重兵围剿,孔有德退回登州,面对明军的重重围困,形势愈发严峻。
崇祯六年(1633年),孔有德意识到登州已难以固守,于二月率领近万名叛军突围,弃城登船逃往海上。原本计划夺取旅顺作为根据地,但在黄龙的阻击下,孔有德遭受重创,只能逃至盖州,最终做出了背明投金的决定。孔有德在给后金的降书中表达了对明朝腐败的失望以及对后金领袖皇太极的敬仰,提出携数万兵马、百余艘战船以及全套火炮装备,愿与后金联手,共同对抗明朝。
孔有德与耿仲明于崇祯六年(1633年)四月率部在鸭绿江口与后金军队会合,正式归顺。皇太极对孔有德的到来给予了极高礼遇,不仅亲自率众迎接,还保留了他的都元帅称号,赐予“天佑兵”的称号,使其在后金军中自成一军,享受特殊优待。孔有德带来的红夷大炮和航海技术,极大地增强了后金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在旅顺的攻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孔有德在皇太极称帝时被封为恭顺王,并作为汉官代表参与劝进仪式。随后,孔有德在清军对朝鲜的征服中充当急先锋,迫使朝鲜向清朝称臣,削弱了明朝在东北的影响力。孔有德在清朝对明朝的后续战争中屡建奇功,成为清朝统一中国的重要助力。
五、攻打南明
顺治元年(1644年),随着清军成功入关,孔有德跟随多铎南下,参与了对李自成残部以及南明政权的军事行动。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逐渐被镇压,孔有德的军事才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凯旋后,他返回辽阳,继续为清廷效力。
顺治三年(1646年),孔有德被授予平南大将军的头衔,肩负起独立领军的重任,目标是对抗南明永历政权。在这一时期,孔有德率军深入湖南,试图彻底清除南明的残余势力。然而,在桂林的一次战役中,孔有德遭遇了南明将领瞿式耜的顽强抵抗,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
顺治五年(1648年),孔有德在武昌等候换防期间,正值金声桓、李成栋等反清力量兴起,各地清军向孔有德求援,但他选择按兵不动,这一决策反映了孔有德对战局的审慎判断。回京后,随着南方局势的稳定,清廷计划重新调动三顺王,孔有德主动请求镇守广西,这一举动显示了他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对清廷的忠诚。于是,孔有德被改封为定南王,率军两万前往广西,并携带家眷随行。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孔有德率领清军攻克桂林,俘获了南明重臣张同敞、瞿式耜以及靖江王朱亨歅。最初,孔有德对这些俘虏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甚至以礼相待。然而,当孔有德截获了瞿式耜秘密联络焦琏,企图反攻桂林的密信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孔有德意识到,这些南明残部仍有反抗之心,为了稳固局势,他下令处决了瞿式耜、张同敞,而靖江王朱亨歅也在西门外的一处民房中被秘密处死。
六、身死桂林
顺治九年(1652年),李定国率领的明军西路军在收复湖南大部分地区后,迅速南下,剑指广西桂林,意图一举扭转南明在华南的颓势。面对李定国的强势推进,孔有德深知桂林的防御至关重要,亲自率军前往兴安县的严关,意欲凭借险要地形阻挡明军的攻势。然而,李定国指挥下的明军使用象阵,以气势磅礴的象群冲击清军防线,最终在严关之战中取得重大胜利,清军遭受重创,孔有德只得仓皇撤回桂林。
桂林城内,孔有德下令紧闭城门,准备固守待援。然而,李定国乘胜追击,迅速将桂林团团围住,切断了孔有德与外界的联系。面对明军的猛烈攻势,孔有德的处境日益艰难。到了七月初四,明军架设云梯,开始攻城。在激烈的战斗中,孔有德头部中箭,伤势严重,自知大势已去。为了避免家人受辱,孔有德命令其妻妾自杀,一说他自己亲手拔剑将她们杀害,然后在王府内纵火,向北方向行最后的跪拜礼,随后自刎而亡,以死明志,表现出了作为将领的决绝与忠诚。
孔有德的死讯传至京城,顺治帝深感痛惜,追赠孔有德谥号“武壮”,以示哀荣。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侥幸逃脱了这场浩劫,两年后,她遵照父亲遗愿,护送其遗骸返回京城。顺治帝命令三品以上大臣出城迎接,为孔有德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体现了对其功绩的肯定和尊重。
孔有德的儿子孔廷训在逃亡途中被明军俘获,最终在顺治十五年(1659年)被李定国下令处决,孔有德的血脉至此断绝。孔四贞则因其父的功勋和自身的幸存,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得以在宫廷中长大,成为清朝初期的一位重要女性人物。
结论
孔有德的一生,是那个时代无数武将命运的一个缩影。他的投降与奋斗,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抉择与命运,也深刻影响了明清两朝的历史走向。孔有德的军事才能和对清朝的贡献,使得他在清朝初期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和地位,尽管其叛变行为在后世评价中存在争议,但他无疑是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