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被俘后,起初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度,他绝食抗议,拒绝投降,对前来劝降的清廷官员怒骂不止。然而,皇太极并未放弃劝降的努力,派遣了深受信任的范文程前去探望。范文程在与洪承畴交谈时,敏锐地观察到洪承畴在谈话中对落在衣服上灰尘的擦拭,推测他或许并不愿意就此赴死。基于这一判断,皇太极对洪承畴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给予他优待,试图用恩宠来打动他。
在一次皇太极亲自出面的劝降过程中,他见洪承畴衣衫单薄,便脱下自己的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这一举动深深触动了洪承畴的心。最终,在五月初五日,洪承畴在祖大寿等人的陪同下,正式向皇太极俯首称臣,完成了投降仪式。
然而,洪承畴的投降并未立即为外界所知。从松山逃出的士兵带回了他“殉国”的消息,吴三桂也将此情报送给了崇祯帝。崇祯帝闻讯后,悲痛欲绝,下令追赠洪承畴节烈,准备为其举行隆重的祭祀。然而,就在崇祯帝即将亲自前往祭奠之际,关于洪承畴降清的确切消息传来,令崇祯帝大为震惊,立即取消了所有的追祭活动,并对洪承畴的“殉国”事迹提出了质疑。
五、仕清生涯
洪承畴降清后的仕宦生涯,充满了复杂的政治博弈与历史的转折。1644年,清军大举南下,洪承畴的策略建议对清军快速占领北京起到了关键作用。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对洪承畴给予了高度的信任与尊重,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并授予秘书院大学士职位,使之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
1645年,面对江南人民对“剃发令”的强烈反抗,洪承畴被委以重任,取代多铎,出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被赋予便宜行事的权力。然而,实际决策仍需与平南大将军贝勒勒克德浑协商,显示了清廷对汉人高官的谨慎态度。
1647年,洪承畴因父亲去世,回乡守丧。1648年,他被召回京城,再度进入内院助理机务,得到了摄政王多尔衮的特别宠信。多尔衮连续数日召见洪承畴,咨询各省改革事宜,对洪承畴的建议无一不采纳,显示了后者在清廷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1651年,洪承畴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对御史进行了严格甄别,此举触及了部分朝臣的利益,引发不满。1652年,他因母亲去世,奉旨居家守丧,但仍需入职办公,体现了清廷对其工作的重视。
1653年,洪承畴再次被委以重任,出任“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帝不仅设宴饯行,还赐予宝马、宝刀,显示出对洪承畴的信任与倚重。1655年,洪承畴在湖南长沙建立集思堂,期间处理了多起涉及“反清复明”的案件,包括着名的“洞庭举事”案,释放了数百名湖湘名士。
1657年,永历政权内部矛盾激化,孙可望在与李定国的内战中失利,选择向清军投降。顺治帝随即命令洪承畴与吴三桂、卓布泰等将领分路进兵,最终在1658年,清军各路会师,进入云南,进一步巩固了清朝在南方的统治。
六、晚年
洪承畴晚年的岁月,是他一生中的相对平静阶段,但也是充满荣誉与争议的时期。1659年,清军攻陷昆明,云南宣告平定,洪承畴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鉴于云南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洪承畴深知治理不易,他上书朝廷,建议留下足够的兵力驻守,以维稳地方。顺治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吴三桂为平西王,留驻昆明,这一决策对云南的长期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洪承畴还关注到了云贵地区的民生疾苦,鉴于当地地瘠民贫,他恳请朝廷发放内帑赈济,帮助民众度过难关。他还主张暂时缓进,避免对逃亡缅甸的桂王余部立即发起攻势,以减少不必要的战乱,让战后的云贵地区有机会恢复生产和社会秩序。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洪承畴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1660年,他因年迈体弱和目疾加重,向朝廷请求回京休养。次年正月,顺治帝准许他解任,返回京城调养身体。不幸的是,仅仅一年后,顺治帝驾崩,年幼的玄烨即位,即后来的康熙帝。
洪承畴在康熙帝即位之初,虽已69岁高龄,仍继续担任大学士,但他深感孤独,于1661年五月上疏请求退休。经过朝廷内部一番讨论,最终议政王大臣会议同意授予他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的世职,可世袭四世,以表彰他对清朝的贡献。
1665年,洪承畴在京师的私邸中安然离世,享年七十三岁。清廷对他的去世表示哀悼,按照定制给予祭奠,追赠他“文襄”的谥号,这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肯定。
结语
洪承畴的一生,是个人选择与时代背景交织的复杂叙事。他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抉择,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矛盾与挑战。对于洪承畴的评价,历史学家们至今仍存在分歧。但无可否认的是,无论正面还是负面,洪承畴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研究明清历史不可绕过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