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经历
冯保,出生于正德十六年十月十五日(1521年11月13日) [51],北直隶真定府深州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人。嘉靖年间,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隆庆元年(1567年),冯保的权力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他被委任为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事务。然而,就在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出现空缺之时,冯保的仕途遭遇了不小的阻碍。明穆宗并未将此要职授予冯保,而是听从了大学士高拱的建议,选择了御用监的陈洪,这让冯保心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
陈洪被罢免后,高拱再次插手,推荐了原尚膳监的孟冲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一推荐明显违背了惯例,让冯保的愤怒与嫉妒达到了顶点。在此背景下,冯保开始积极寻找盟友,与内阁首辅张居正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二人图谋联手对付高拱。
恰逢明穆宗病重,冯保与张居正暗中准备遗诏,企图提前布局,确保自己在新帝登基后的地位。这一秘密行动不幸被高拱发现,当面质问张居正为何与宦官私自准备遗诏。面对高拱的质问,张居正感到尴尬并致歉。这一事件加深了高拱对冯保的敌意,高拱决意要将冯保逐出权力核心。
二、驱逐高拱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的突然离世,成为了冯保与高拱权力博弈的转折点。冯保巧妙地利用这一时机,向李太后进言,成功将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斥退,自己接任了这一要职。不仅如此,他还假借遗诏之名,与内阁大臣共同接受先帝遗命辅佐新君,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明神宗即位时,冯保站在宝座旁不肯离去,这一举动震惊朝野,彰显了其无与伦比的权势。此时的冯保,不仅掌管司礼监,还提督东厂,权倾内外,势力空前强大。
面对冯保的崛起,高拱并未坐以待毙。他暗中唆使六科给事中程文、十三道御史刘良弼等人,纷纷上书揭露冯保的种种不当行为,意图借机将其逐出朝廷。然而,冯保迅速反应,将奏疏截留,随即与张居正密谋对策。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冯保利用了高拱的一次失言。当初穆宗驾崩时,高拱在内阁中感慨太子年幼,难以治理天下。冯保抓住这句话,在陈皇后和李贵妃面前曲解高拱的本意,称其对太子的能力表示怀疑。这一计谋成功地引起了皇室的恐慌,最终导致高拱被罢黜,甚至在数年后高拱去世,冯保对其仍怀有深深的怨恨。
万历元年(1573年),冯保试图彻底清除高拱的影响力。他与张居正设计了一个阴谋,企图将高拱牵扯进一起刺杀明神宗的案件中。他们指使一名叫王大臣的人假冒太监,混入乾清宫,企图以此陷害高拱。但在审讯过程中,王大臣的供词前后矛盾,加上朝中多位大臣如杨博、葛守礼等人力保高拱,以及张居正迫于舆论压力的干预,这一阴谋未能得逞。最终,冯保虽然恼怒,但也只能将王大臣处以极刑,高拱侥幸逃过一劫。
三、如日中天
万历年间,冯保作为宫内重臣,其权力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他倚仗着慈圣太后的庇护,对年轻的明神宗施以严格管束,以至于每当冯保出现,神宗便收敛嬉戏之心,正襟危坐,尊称其为“大伴”。然而,明神宗私下里与亲信宦官孙海、客用等人游玩,夜游别宫,纵情享乐,这无疑触犯了冯保与太后所设定的规矩。
万历八年(1580年)的一个冬天,冯保将明神宗的放纵行为上报给了慈圣太后。太后闻讯大怒,立即召见神宗,对其进行严厉的责备。面对太后的训斥,神宗只得长跪不起,内心充满恐惧。在此情况下,冯保要求张居正起草一份明神宗自我检讨的手诏,并要求公开示众,以示警戒。尽管神宗已成年,但迫于太后与冯保的压力,只能接受这一苛刻的要求。张居正所拟的手诏措辞极其谦卑,使得神宗深感羞愧,却无可奈何。
为了进一步巩固冯保的权势,张居正顺应其意愿,上疏弹劾了包括司礼监秉笔太监孙德秀、温太以及掌兵仗局的周海在内的多位宦官,导致他们被撤职。此外,他还要求所有宦官自我检讨,从而清除了宫中冯保眼中的异己分子。张居正之所以能够在朝中独揽大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冯保的支持。然而,冯保的贪婪本性,以及其私人徐爵、张大受与张居正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冯保、张居正之间的合作并非毫无波折。徐爵多次设计挑拨两人关系,但又在关键时刻促使其和解,玩弄二人于股掌之间。
冯保与张居正的关系,不仅是权力与利益的结合,也是个人私欲与国家大义之间的微妙平衡。张居正推行的“夺情”政策以及对吴中行等人的严厉处置,背后都有冯保的影子。这一系列事件,展现了晚明宫廷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冯保如何利用自己的权势,影响乃至操控朝政走向。然而,这种权力的滥用,也为后来冯保的倒台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其辉煌背后的危机四伏。
四、权势渐衰
万历十年(1582年),随着张居正的逝世,朝堂上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微妙变化。张居正生前的党羽试图与冯保进一步结盟,以稳固自身地位。张居正临终前推荐潘晟入阁,冯保迅速响应,派遣官员前往召请。然而,这一举动遭遇了御史雷士桢、王国及给事中王继光的反对,他们联名上书,质疑潘晟的资格。面对此局面,潘晟选择中途上书推辞。内阁首辅张四维推测,申时行不会甘心屈居潘晟之下,故草拟圣旨批准潘晟的辞呈,得到了明神宗的迅速同意。冯保对此反应强烈,认为自己稍有病痛便遭弃置一旁,心生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