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正茂的首次考验很快就来临了。倭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突然进犯广东的高、雷等州,打破了这一地区长久以来的平静。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殷正茂展现了冷静与果敢。他反对调遣土兵的传统做法,认为这样做耗时且效果不佳,主张迅速反应,重申赏罚制度,以提振军心。他亲自督军,指挥总兵官张元勋率军驰援,同时动员各路官员协同作战,最终在亲临前线的激励下,官军一举攻克倭寇巢穴,首战告捷。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倭寇卷土重来,于1572年二月再次发起攻势,广东多地遭受重创。殷正茂深知自己作为军事主官的责任重大,一面积极上报敌情,一面主动承担失职之责。幸运的是,兵部体谅其新任不久,未予深究,而皇帝更是给予了宽慰与勉励,赋予他更大的自主权,要求他对地方事务采取非常规措施,以尽快平定叛乱。
皇帝的信任与支持,成为殷正茂振作士气的重要动力。他迅速调整战略,整顿军纪,四处追剿倭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官军在新宁、高州、雷州等地接连取得胜利,共击溃倭寇数百人。然而,倭寇的攻势并未停止,他们再度侵扰广海、新宁、惠来等地,造成巨大破坏。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殷正茂果断采取行动,不仅调兵遣将,还上奏朝廷,请求严惩失职官员,以此凝聚军心民心。最终,电白知县蒋晓与锦囊所千户侯安邦因弃城逃逸而被逮捕审讯,这一举措有效震慑了军中怠慢之人,稳定了广东沿海的局势。
四、功勋再立
在广东抗倭的同时,殷正茂也面临着地方民众起义的严峻挑战。1572年,肇庆恩平等多地爆发了由陈金莺、罗织清、黄飞莺等领导的反抗活动,加之蓝一清、赖元爵率领的畲人在惠州、潮州山区的起义,局势一度紧张。面对这一系列威胁,殷正茂坚定执行张居正的指令,采取强硬措施,先是对三巢、十寨、十三村的起义进行了有力镇压,随后集结四万大军,对蓝一清等起义军展开大规模清剿。经过三个月的艰苦战斗,消耗军饷5.6万余两,破寨700余所,俘虏和斩杀起义军人,主要头目蓝一清等十余人被公开处决,有效维护了明王朝在岭南的统治秩序。
这一系列战果,不仅稳固了广东的治安,也为官军抵御倭寇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战略环境。张居正得知殷正茂的战绩后,特地致信褒奖,盛赞其雄才大略,并确认了自己识人的慧眼。基于这些显着功绩,殷正茂累加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成为了明代边疆防御体系中的关键人物。
1574年冬,倭寇再次侵犯双鱼所,面对孤立无援的困境,殷正茂果断应对,一面严惩失职将领,一面紧急调兵增援。他精准预判倭寇动向,布下天罗地网,最终在儒峒一役中大获全胜,歼灭倭寇812人,解救民众61人,缴获大量战利品。紧接着,他又亲自率军在电白重创倭寇,进一步巩固了两广的安全。
1575年,殷正茂调任南京户部尚书,由凌云翼接替其原职。次年,他转任北京户部尚书,结束了长达数年的抗倭生涯。在户部尚书任上,殷正茂继续发挥其理财才能,力劝皇帝节俭,节省资金用于赈灾,展现了其不仅在军事上,也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卓越能力。
五、被劾去官
殷正茂的晚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笼罩在一系列政治风波之中。张居正去世后,朝中权力格局发生剧变,昔日的盟友与政敌纷纷登场,清算张居正的影响力。1583年,即张居正逝世的第二年,一场针对殷正茂的弹劾风暴悄然降临。
御史张应诏率先发难,他指控时任刑部尚书的殷正茂曾以两座金盘种植珊瑚,以及金珠、翡翠、象牙等贵重物品,作为礼物送给张居正和内监冯保,以及张居正的家人游七。这些指控严重损害了殷正茂的名誉,将他推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明代,贿赂行为被视为严重的不法,尤其是在张居正死后,朝中对他的追随者展开了全面的审查,任何与张居正有关联的官员都难以幸免。
面对突如其来的指控,殷正茂并未坐以待毙。他 上 疏 为自己辩护,试图澄清事实,恢复自己的清誉。然而,政治环境的恶劣与朝野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他的辩护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朝廷接受了殷正茂的请求,准许他辞官归乡,结束了他在朝堂上的官宦生涯。
万历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即1593年1月17日,殷正茂在家中安然离世,享年八十岁。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据《麒麟殷氏家乘·石汀公行略》记载,殷正茂坐在书房门前,目睹一颗大星从东南方坠落,伴随着强烈的光芒与轰鸣声。这一奇异的天文现象,似乎预示着他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七日后,殷正茂平静地离开了人世,留给后世的是一个饱经沧桑、功过参半的历史人物形象。
六、结语
殷正茂的一生,是明朝官僚体系复杂性的缩影。他的军事才华与对国家的贡献不容忽视,但同时,其个人行为中的瑕疵也提醒我们,历史人物往往兼具光明与阴暗的两面。殷正茂的故事,不仅是对一个时代英雄的颂歌,也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