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明朝嘉靖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动荡时期,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名字几乎与腐败、贪婪、权力滥用紧密相连,他就是严世蕃——明代首辅严嵩之子,一个在历史上留下了复杂且黑暗印记的人物。
二、接管政务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严世蕃,这位未来的“权倾天下”者,因父亲严嵩的影响,得以进入国子监深造,并逐步踏入政界,初任左军都督府都事、后军都督府经历,后又升迁至京师顺天府治中。这一系列的职位变迁,无疑为他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和人脉资源。
到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当严嵩再次担任首辅之时,年事已高的他逐渐感到力不从心。面对繁重的政务和需要时刻伺候皇帝的职责,严嵩开始依赖其子严世蕃处理日常事务。严嵩常言:“待我与东楼小儿计议后再定。”这里的“东楼”即指严世蕃,表明了严嵩对其子的信任与倚重。
严世蕃的影响力并非仅限于幕后策划,他甚至被允许直接参与内阁的票拟工作。票拟,作为内阁处理奏章、提出初步意见的关键环节,其实质上是阁臣权力的核心体现。严世蕃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往往能够准确揣摩世宗的心思,因此屡获嘉奖,这也标志着实权正在从名义上的首辅严嵩手中,悄然转移到其子严世蕃手中。
随着严嵩年岁的增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世宗出于对严嵩的体恤,准许严世蕃随父任侍亲。这一决定,实际上为严世蕃全面接管政务提供了便利。此后,严世蕃的官职一路飙升,从太常寺卿到工部右侍郎,再到工部左侍郎,直至被加封工部尚书衔,尽管严嵩曾试图推辞,但这一切都彰显了严世蕃在朝中的实际地位与权力之重。
三、陷害谏臣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锦衣卫 经 历 沈链挺身而出,上疏弹劾严嵩,列举了严嵩“贪婪愚鄙”、“受将帅之贿”、“受诸王馈赠”、“揽御史之权”等罪状,直指其祸国殃民的本质。然而,明世宗并未采纳沈链的意见,反而认为这是对大臣的诋毁,下令将沈链廷杖并贬官。严氏父子并未就此放过沈链,几年后,他们指使党羽构陷沈链,最终导致沈链被处斩,其三个儿子亦遭受重创,两个丧命,一个被发配边疆,沈链一家的悲剧,成为严氏父子残害忠良的铁证。
被誉为明代第一直谏之臣的杨继盛,同样因弹劾严嵩而遭厄运。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上书《请诛贼臣疏》,揭露严嵩的罪行,恳求皇帝“听臣之言,察嵩之奸”。然而,严嵩利用杨继盛奏疏中提及“二王”(裕王、景王)的部分,诬陷杨继盛与二王勾结,触动了世宗的敏感神经。世宗未加查证,便将杨继盛投入大牢,两年多后,杨继盛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被处决,其英勇不屈的精神,至今仍为人所敬仰。
沈链与杨继盛的遭遇,是严氏父子统治时期,正直之士与邪恶势力斗争的缩影。他们敢于直言,勇于揭露严嵩的罪行,却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两起事件,不仅揭示了严氏父子的阴险狠毒,也展现了明代士大夫阶层的骨气与坚守。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他们选择了正义与真理,即使面临生命威胁,也未曾退缩。
四、沉湎声色
严世蕃的私生活放纵无度,尤其在男色方面,其偏好广为人知。海盐伶人金凤便是其中最为显着的例子。金凤因容貌俊美,深得严世蕃宠爱,甚至到了没有他就寝食难安的地步。这种特殊关系,不仅在当时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也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素材。严世蕃死后,揭露其罪行的传奇《鸣凤记》中,金凤竟然扮演严世蕃本人,这一情节反映了严世蕃好龙阳之癖的名声在民间流传之广。
严世蕃的好男色不仅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更被融入文学作品中。《十二楼》中的《翠雅楼》篇章,生动描绘了严世蕃沉迷于男色,对美貌男子的追求无所顾忌,甚至连下属官员中年轻英俊者也不放过。而在《海公案》中,严世蕃的形象更是被塑造成了一个好色无度的淫魔,其放纵行为在作品中被放大,成为了其性格特征的一部分。
与父亲严嵩相比,严世蕃在私生活上毫无节制,妻妾成群,侍女、男宠无数。他使用象牙床,挂着金丝帐,夜夜笙歌,日日宴饮,这种极度的奢华与放纵,与当时社会的贫困与动荡形成了鲜明对比。嘉靖一朝,外有倭寇侵扰,内有民不聊生,严世蕃的挥霍无度,无疑加深了民众的苦难,激化了社会矛盾。
五、身负绝技
严世蕃,这位明朝嘉靖年间的“太子党”,虽外貌短颈肥白,与父亲严嵩的瘦削长身形成鲜明对比,但他却拥有不容小觑的政治才能和生活智慧。他的狡黠机智、博闻强记以及对典章制度的熟悉,让他在处理政务时显得游刃有余。尤其擅长揣摩皇帝的心思,这使得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屡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