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成化十七年,李孜省的权势达到了新的高度,他晋升为右通政,这一职位让他在权力结构中更进一步,成为沟通内外、影响政策的关键人物。李孜省并未满足于此,他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清除政治对手,巩固自身地位。王昶事件便是其手段之一,通过对朝中反对势力的无情打压,李孜省树立了不可一世的形象,让许多官员不敢直言,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自己在朝中的独大地位。
四、朋党勾结,弄权误国
在成化年间,随着李孜省权势的日益膨胀,他开始构建自己的政治网络,与邓常恩、赵玉芝等传奉官结成了紧密的朋党联盟。这些传奉官,多是通过非正规途径(即传奉,指皇帝直接下旨任命,跳过正常科举或考核程序)进入官场的人物,他们彼此间的利益纠葛与权力欲望相辅相成,形成一股强大的幕后力量,李孜省则以其超凡的权谋和皇帝的宠信,成为了这个集团的领袖。
李孜省深知,要稳固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单靠个人努力远远不够,必须借助更为广泛的社会舆论和宗教迷信来包装自己,操控人心。于是,他们频繁组织扶鸾术等迷信活动,通过所谓的“神谕”来左右朝野舆论,将自己塑造为天命所归、受神灵庇佑的贵人,以此来震慑异议者,同时为自己的政策和人事安排披上一层神圣不可侵犯的外衣。
在这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中,李孜省等人不断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同时利用这些“神迹”来排除异己。正直官员如吏部尚书尹旻及其子尹龙,因其坚持原则、不愿同流合污,成为了李孜省的眼中钉,最终遭到构陷和贬谪。相反,那些愿意依附于李孜省,或是被其视为“忠心”的人,如刘敷、黄景、李裕等,即便能力或品德不一定出众,却在李孜省的操作下得以快速晋升,占据要职。这种完全基于个人忠诚而非能力和政绩的官员选拔方式,彻底破坏了明朝原有的选官制度,导致官场风气急剧恶化,政治腐败愈发严重。
五、星象示警,终遭贬谪
成化二十一年,天象突变,星象的异常引起了明宪宗的不安,古人素有“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天文现象是上天对人间政治的预警。在这特殊的背景下,宪宗下诏广开言路,鼓励群臣直陈时弊,这一举措为朝中正直之士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他们纷纷上书,痛陈传奉官制度的诸多弊端,李孜省及其党羽的恶行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
面对朝臣的激烈批评和天象示警的双重压力,明宪宗似乎有所触动,一度对李孜省采取了贬职的措施,企图平息朝野的不满情绪。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李孜省的依赖和宠信,宪宗很快又将其召回京城,李孜省的权势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因这次“考验”而更加嚣张,他利用此次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排除异己,其势力盘根错节,愈发难以撼动。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明孝宗朱佑樘即位后,新皇励精图治,决心拨乱反正,整肃朝纲。孝宗深知李孜省及其党羽对国家的危害,于是采取了断然措施,将他们全部贬谪至边疆,以此作为清理门户、恢复朝政清明的第一步。这一举动,标志着长期笼罩在朝廷上空的阴霾终于有了消散的迹象。
但李孜省的末日并未随着贬谪而结束,宦官蒋琮的举报如同最后一击,彻底终结了他的政治生命。蒋琮的指控直指李孜省等人的罪行,孝宗闻讯后,立即将他们逮捕下狱,进行严酷的审讯。曾经权倾一时的李孜省,在铁窗之下,面对严刑拷问,身体与精神遭受了极大的摧残,最终未能熬过这场风暴,病逝于狱中。
结语
李孜省的生涯,是对明代中期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揭示了当权者个人偏好如何被投机分子利用,进而扭曲国家机器运作的危险。他的崛起与陨落,不仅是个人道德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正义与秩序遭受冲击的写照。在那个时代,权力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让微不足道的小吏跃居高位,也能瞬间将其打入深渊。李孜省的故事,警示着后人:权力的诱惑与滥用,最终将导致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