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司马师权倾曹魏,铲除异己,奠基西晋(1 / 2)

引言</P>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三国至西晋过渡时期的政治风云激荡,其中司马师以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在曹魏末年成功地驾驭局势,为西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司马师(208—255年),字子元,是晋宣帝司马懿之长子,以其深沉智略、果断行动,成为这一关键历史阶段的中心人物。</P>

一、司马师的崛起与掌控曹魏政权</P>

司马师自幼便深受儒家教育熏陶,继承了其父司马懿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后,他与其父一同被任命为辅政大臣,然而在初期遭受曹爽排挤,一度退居二线。转折点出现在嘉平元年(249年)的高平陵事变,司马懿一举铲除曹爽集团,司马师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协助父亲重新夺回了对曹魏朝廷的实际控制权。</P>

二、击败诸葛恪,稳固内部统治</P>

正元二年(255年),东吴方面,以诸葛恪为首的主战派看到了曹魏内部权力更迭、局势动荡的契机。诸葛恪,字元逊,乃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以其才智卓越、雄心勃勃而闻名于世,在东吴权臣孙峻去世后,他独揽朝政大权,并决定率军北伐,意图趁司马氏家族刚刚掌控曹魏朝廷、尚未稳固之际,扩大东吴疆域。</P>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司马师临危不乱,展现出了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果断的军事指挥才能。他迅速调集精锐部队前往淮南前线,一方面加强防御工事,另一方面积极调动兵力,布局严密,严阵以待。在战术上,司马师采取了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策略,使诸葛恪所率领的大军在长途跋涉中疲惫不堪,且无法获取补给。</P>

在淮南前线的对决中,司马师准确判断战场态势,抓住战机,对诸葛恪的进攻予以坚决反击,最终成功击退了东吴大军的攻势,使得诸葛恪无功而返,甚至在其归国途中遭遇变故,被同僚孙峻设计杀害,从此东吴陷入了新一轮的内斗与混乱。</P>

三、废曹芳,重塑皇权秩序</P>

司马师作为曹魏后期权臣,其深知皇位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家族权力的巩固与传承。嘉平六年(254年)时,正值魏帝曹芳在位期间,由于曹芳性格懦弱、政令多出于司马氏之手,这使得他在面对司马师独揽大权的局面时愈发感到自身的无力和屈辱。随着年龄的增长,曹芳试图摆脱傀儡身份,暗中集结力量,意图削弱司马师的权势。</P>

然而,司马师对朝野动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发现曹芳的异动以及朝廷内部潜在的反司马势力正在悄然聚集。这些反对派可能包括了不满司马氏专权的皇族成员、忠于曹氏的老臣以及对现状不满的地方实力派。为了彻底消除威胁,司马师决定采取雷霆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皇位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