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帝忙着跟蓟国吵架的时候,有人替皇帝出面应付向载云的奏折,就是祝闵。</P>
祝闵也上了一封公开奏折,奏请皇上加派兵马迅速剿灭叛军,“未有闻舟有隙而能加速前驶,身有疾而能拔腿飞奔者也”,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先消灭高惇、海龙等一帮黑道,然后再全力抗敌。</P>
皇帝觉得,有了龙骧将军的奏折,此事应该告一段落,向载云的奏折也不用批了,反而批了祝闵的奏折,说“所云甚当”。</P>
岂知,和向载云一样,被拔除实兵权的杨汝范大概因此太闲了,也写了一篇,“秦刘项相争不已而匈奴寇境,非陈平美人计,几无汉兴之史矣;冀州动乱频仍而兵疲民困,且送王储为质,岂允容畜之败再现”。</P>
顺天将军的奏折,举例举到本朝的历史来,是很重的话了。</P>
新的中书令杨弘,也要有所表现,再上了奏折:“窃闻国治而后天下平,未有国不治而能平天下者。国治者,庶民且不议,况兴兵叛乱乎?”</P>
这虽然有点断章取义,但没关系,皇上批了一百分。</P>
下一封奏折,对朝廷来说是蛮严重的,里面提到“非恃雍军以镇压渤海帮,实系雍军而激渤海军之兴也;亲王被围而数万官军作壁上观,良民伸冤竟驱两万实兵行歼灭战;是怯于抗强敌而勇于欺弱民也”。</P>
这封奏折的严重性不是因为内容,虽然内容也挺够看的了;其严重性在于,上书者是拥五万精兵、享舆论声望的靖原将军韩亮。</P>
到底对抗敌寇还是镇压乱民,主角都是手上有四万官军的张实“拨”给渤海军九千人以后,加上死伤与被俘,张实还有将近三万。</P>
身为几封奏折的主角,他也不好意思一直闷着,也上了一封奏折:“亲王陷俘,末将实作战不力之过也。然前接强敌之际,后方叛贼骚扰,令我军疲于奔命,腹背受敌,西线吃紧而东线紧张。于今之计,莫如商请雍军支援,且令郭平寇率军北上,一举歼贼,方有余力拒敌且救佾王。”</P>
这奏折先自己认错,然后接着说其实都不是我的错。皇帝看了笑笑,没说什么;张实好样的,没暗示按兵不动是皇帝的意思,自己扛下来了。</P>
皇上批了,慰勉张实两面受敌、实在辛苦。</P>
要不要请雍军帮忙剿渤海军,得先跟金紫大夫商量;还没商量时,另一封五万兵马的奏折就来了,这比韩亮还要严重,如果不是一样严重的话。</P>
这是曾韶写的,而曾韶的豫南营区就在京师的腹心。</P>
御寇将军说:“乡民造反有理,致官军与之对战则气泄,投彼阵营者多,而撤退溃逃者速也。重启对雍谈判,废除渤潍营区,方为治乱之本。末将韶愿提一旅之师,火速北上,援救佾王,驱敌出境。”</P>
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皇上都不批;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皇上都批了甲上,这风向很明了,夏鑫赶紧磨墨急书,深怕掉了队:“物自腐而虫生,人自侮而侮至。外敌,虫也;内贼,腐也。腐本而虫末,未有治末不治本而能健者”,不过,还是要留个后路,以后碰到哪一边都有话说,所以又加上“然民怨起,必有其因,愿上善思;良政而民不乐,未教也,百官宜剀切说明,厘清事实,且听民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