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再一次把目光看向王剪,看看他还能如何力挽狂澜。</P>
“朝廷跟世家商贾借粮,可以先打欠条借粮,等其余州道的田税收上来再还。”王剪沉声说道。</P>
他这次有了比较周全的想法。</P>
朝廷以前征粮,只能找最底层的百姓开刀,因此民怨滋生。</P>
王剪这次把矛头指向商贾和世家,这帮人有地有粮,借个10万石粮食一点压力没有。</P>
“呵呵,要是随便能借出粮食,又何须讨论粮草问题?”还是侯君集在唱反调。</P>
玛德,这逼怎么跟王珪一路货色,说个话都喜欢跳出来反对。</P>
王剪心里骂骂咧咧起来。</P>
他现在心里苦啊,原本来这里旁听,只想跟几位大佬学点东西,没想到还是要他出工出力。</P>
“朝廷许利,借粮一年期归还,多给两分利。”</P>
“借粮两年期归还,多给半成利。”</P>
“依此类推,借还的时间越长,朝廷给利越多。”</P>
“只要度过这两年,等高产番薯推广和其余粮食大丰收,朝廷还会缺钱缺粮吗?”</P>
王剪绞尽脑汁之下,不得不使出借贷这一招。</P>
在朝廷的角度,没钱没关系,只要许以重利就行。</P>
一时借贷一时爽,一直借贷一直爽。</P>
“王剪此法可行!”房玄龄脸上露出诧异的表情,第一个赞成王剪的提议。</P>
这弟子,今日又给他惊喜了。</P>
“王剪的这个方法好!”</P>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朝廷让利给百姓,百姓定会趋之若鹜。”</P>
魏征眼睛一亮,连忙拍手支持。</P>
通过许利的方式,虽然会让朝廷多付出一点代价。</P>
起码在百姓的口中,能保持一个好口碑。</P>
不至于让朝廷在百姓心中,留下一个苛捐杂税的负面形象。</P>
“臣也觉得可行。”</P>
李靖、李绩和几个尚书思考了一番后,纷纷赞成这个建议。</P>
他们争论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能给大军及时提供足够的粮草,保证战斗的胜利。</P>
现在王剪给出了一个好的提议,他们又不是王珪和侯君集之流,自然不会为了攻击王剪而反对。</P>
在场的一众大臣,也就长孙无忌和侯君集没有表态。</P>
“辅机、君集,你们二人怎么看?”李世民转头看向两个爱臣。</P>
通过李世民兴奋的表情,很明显认可了王剪所说的办法。</P>
“臣觉得可行!”长孙无忌和侯君集连忙拱手说道。</P>
其他将军自然没有意见,他们只考虑如何打下东突厥,其他的就由这帮文臣操心。</P>
“好,那就这么定了。”李世民如释重负,当即拍板决定。</P>
还得是王爱卿,没想到能想出这么一个好点子,把当下这个大难题给解决了。</P>
“王爱卿,你给我们详细说说借贷。”</P>
“现在时间紧迫,今日把这件事定下来,形成文书。”</P>
李世民满意地看着王剪,语气带着几分迫切。</P>
今日已是五月十二,距离大军出战的时间仅剩一个月的时间。</P>
诏令的下达,粮食的准备和运输,需要花费不少时间。</P>
朝廷借粮的借贷方式比较简单,王剪花了不到半刻钟就跟他们解释清楚。</P>
接下来又讨论了一个多时辰,把借贷利息,借贷对象,以及征粮的州县全都捋清楚了。</P>
而且中书省温彦博更是亲自拟文,门下省侍郎魏征当场审批,直接形成可执行的文书。</P>
李世民把文书交到段纶的手上,并脸色凝重地叮嘱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