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有人欢喜有人忧(2 / 2)

“有可能,罪证众多且重,比奏折晚一点到也实属正常。”</P>

王珪现在头晕目眩,耳边只听到大殿里官员嘈杂的声音。</P>

不久王德带着四十来个士兵走进大殿,他们手里抬着着装满竹筒和卷轴的大箱子。</P>

李世民从龙椅上一步步走下来,从第一个打开的箱子里拿出一张地契。</P>

高举起来,冷着脸说道“这个箱子里都是正平县令王自华的地契,房契,账本,贿赂书信,要不要我念给各位爱卿听一听?”</P>

扫了一眼大部分吃惊的百官,李世民念到“正平县令王自华有良田六万五千亩,家财六十八万贯,珍稀字画古玩无数价值不可估量....”</P>

“玛德,这么能贪,真是胆大包天!”</P>

崔仁师吃惊地想到,这下更是果断地卖了王珪。</P>

不然陛下发疯了也查他们崔家,那可就麻烦了。</P>

一身浩然正气的孔颖达,萧瑀,岑文本,虞世南等人纷纷怒目瞪向王珪。</P>

渭水之盟后的大唐一直休养生息,百废待兴之。</P>

没想到大厦尚未建成,而蛀虫已经深入骨髓。</P>

“陛下,微臣支持严惩绛州冒犯大唐律令之官员!”孔颖达第一个站出来表态。</P>

“臣附议!”</P>

“...”</P>

越来越多的文武百官站出来支持严惩绛州官员,王珪脸色苍白地往后踉跄倒退几步。</P>

铁证如山,任何的狡辩都苍白无力。</P>

绛州的族人保不住了......</P>

从这一刻开始,绛州官员的犯罪证据全部由大唐的最高司法部门大理寺负责,处罚的事尘埃落定。</P>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说出了所有官员都期待的,绛州官员填补之事。</P>

“各位爱卿,绛州空出的官位,当以刺史为重,你们都有什么建议?”</P>

朝廷里五姓七望的人不多,为了防止皇权被架空,朝中自然没有他们太多的席位。</P>

他们的主要势力都集中在地方。</P>

李道宗将勿牌举起奏道。</P>

“陛下,上月刘弘基刚出任易州刺史,他的老部下常何这些年为大唐和陛下立下汗马功劳,可堪重用!”</P>

刘弘基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贞观元年,义安王李孝常与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等人因密谋反叛被处死,刘弘基因与李孝常有交往,也遭到牵连,被免官除名。</P>

今年刘弘基被重新起用,出任易州刺史,恢复封爵,还被征拜为卫尉卿。</P>

而常何在武德二年跟随刘弘基作战,武德四年随李世民平定洛阳。</P>

在玄武门之变中,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经玄武门入朝后,将玄武门关闭,阻隔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进入救援。</P>

两人可都是有从龙之功的大功臣,李道宗作为他们的至交好友,也有意扶一把。</P>

杜如晦手中已经有一份李世明点头的任命名单,为了避免争论,他站出来奏道。</P>

“陛下,绛州经过大动乱,必须派一地位尊贵手腕铁血的官员前去,常何勇力有余而身份稍低,恐怕压不住。”</P>

常何的忠心和资历,足够当一方刺史。</P>

只是地方大员的任命,须雨露均沾,更何况人事任命早已定好。</P>

于是杜如晦按照李世民定好的人选,借用他的口说了出来。</P>

“高士廉战功赫赫,且智勇双全,贞观元年被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至今两年有余,是时候给他挑重担子!”</P>

高士廉不仅有阅历,资历一点也不差。</P>

他可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亲舅舅,有他坐镇绛州,五姓七望的人便不敢乱来。</P>

御史大夫温彦博也出班奏道“遂州都督陈叔达,于贞观有大贡献,贞观元年因与时任尚书左仆射的萧瑀大人在御前争吵,被罢免官职。”</P>

“陈叔达有管理州郡的经验,微臣认为他比较合适。”</P>

常何,高士廉,陈叔达三人,都是从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开始追随,而且都立下汗马功劳。</P>

李世民沉默片刻,直接安排任命。</P>

“绛州刺史由高士廉担任,常何和叔达二人朕另有重用。”</P>

“陛下圣明。”</P>

尘埃落地,百官只能齐齐躬身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