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P>
朱元璋收敛起自己杀气腾腾的表情,安静听着天幕接下来要说的后续。</P>
如果说,毛羽健这件事,确实值得他杀气腾腾、大动干戈的话,他觉得,接下来的故事,也值得他如此态度。</P>
他就想好好听听,那个野猪皮对咱大明、对大明的百姓,做了什么。</P>
永乐时期。</P>
朱棣露出一个鬼气森森的微笑。</P>
是的,要是可以的话,他可真想对着那些人的祖宗杀出个七进七出。</P>
即使天幕还没具体讲接下来发生的事,但朱棣有一种预感,那绝对是他想听又不想听的。</P>
具体怎样,他一会儿就知道了。</P>
但就是不知道天幕能不能好心透露一下清朝的先祖,在他这个时候叫什么呢。</P>
……</P>
虞美人并没有读懂朱棣的心声,因为她也不知道。</P>
[说起阎应元,就必定要说起他的那一首绝命诗,“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P>
虞美人一字一顿,用在这一期中最严肃的态度念出这首诗,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震撼感。</P>
此时此刻,谁还在乎阎应元是什么身份,在当时是什么地位。</P>
要他们说,开什么玩笑,那些个官员也配跟阎应元相比,一个把驿站当旅游的快捷通道的,有什么资格跟英雄相提并论。</P>
[这首绝命诗并不晦涩,更是十分好懂,几乎大家一读一看,就能明白这诗传达的是个什么意思。</P>
但可能也有人觉得有些夸张了,毕竟诗中说了十万人同心死义……</P>
这还不够夸张吗?</P>
答案是,一点都不夸张,这是写实的描述。</P>
或者说,这一首绝命诗中,从头到尾,就没有一句夸张的、虚假的、不真实的地方。</P>
我们今天讲的是阎应元的故事,更是江阴十万人的故事。</P>
清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多尔衮于不顾汉臣们反对,强制恢复剃发令,并以残忍的手段,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行。</P>
在那个时期,他们所主张的,全然是一个“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P>
是的,他们的口号就是这个。</P>
要说其目的,自然是为了削弱中原地区汉族人的反抗意识,巩固清朝满族的统治者地位。</P>
但在中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显然早已根深蒂固,当时这政策一出,别说是百姓了,就是汉人官员也鲜有遵守,甚至不少官员还来了个护发南逃。</P>
所以,你们是可以见得,在当时“剃发令”到底是有多招人恨了吧。</P>
结果好家伙,多尔衮要梅开二度。]</P>
唐朝。</P>
二凤闻言,即使从天幕这里,对这件事早有耳闻,也禁不住愤怒不已。</P>
虽然他皇后也是少数民族,但他还是忍不住心里暗骂,蛮人,岂有此理。</P>
但另一方面,他心中还有一种微妙的复杂。</P>
原因无他,髡人(剃头的人,一种蔑称),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还真算不上太过于陌生。</P>
别问从哪里见到的,问就是在后世这种人一抓一大把,男女老少,要多少有多少。</P>
而更微妙的是,对于他们来说正常的长发,在后世反而怪异。</P>
而听虞美人的声音,后世人能形成如此习惯,似乎并没有像是清朝一样强制实行。</P>
这就有意思了。</P>
天幕不如讲一讲后世的故事,才为精彩。</P>
汉朝。</P>
刘彻的关注点却难得的,并没有偏,他咬牙切齿的看着那个剃发令,摸了摸自己柔顺的黑发,简直要被气死。</P>
野猪皮你要不看看你是个什么东西,什么都管只会害了你。</P>
只能说,从元朝到明末,异族做出的一件件事情,真的是让刘彻大开眼界。</P>
你要不看看你在做什么。</P>
前有杀尽汉族大姓,后有留发不留头,能的你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