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国初,玉米的产量是并没有今日这么高的,亩产大概也只有100公斤左右。</P>
但我们刚才说,现在玉米的亩产平均700多斤。</P>
大家肯定好奇,是发生了什么,才让我国的玉米有了今日的产量。</P>
这我们就要说一个人了。</P>
他名叫李登海,是我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P>
同时,他也是“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之一,与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P>
又是世界玉米栽培史上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P>
还是我国感动中国“双百”人物中的两位农业科学家之一。</P>
用50年完成了143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P>
是“时代楷模”,育成了我国首个具有亩产1000-1400公斤以上高产能力的夏玉米品种。</P>
创造了黄淮海区小麦玉米一年两季亩产1761公斤的百亩丰产方。</P>
开启了一亩地可以养活四个半中国人的新纪元。</P>
这些可不是我说的,而是他靠着自己,实实在在获得的荣誉。]</P>
伴随着虞美人的声音,天幕配上照片的同时,也哒哒哒的同步跟进信息。</P>
看得各朝代众人目瞪口呆。</P>
南北朝,北魏。</P>
贾思勰都有些恍惚了,忍不住想,这真的是在介绍一个农学家吗。</P>
又是“十大功勋人物”,又是感动中国“双百”人物,不敢置信。</P>
就想想他们,写个农书,都要说一声,“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P>
想想就一把辛酸泪。</P>
特别是看看他现在这个时代,再看看天幕。</P>
更酸了。</P>
……</P>
事实上,对于封建王朝那种“学者不农,农者不学”什么的,虞美人是真的不能理解。</P>
弄不清楚明明是一群狗熊,居然还看不起英雄。</P>
[大家看到这一系列的成就,是不是觉得,他一定有一个较大多数人更为深厚的背景,渊博的知识。</P>
他才能做成这样的成就。]</P>
各朝代众人都知道,一般虞美人说这话时,下一句一定是否认。</P>
但,“难道不是吗?”在他们的认知中,能够这么厉害的,或者能够写书的,能够被认可的,不都是那些士人吗。</P>
哪真的有他们这些普通百姓什么事。</P>
就算有,看上期天幕中,不也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吗。</P>
他们心中怀疑,但也期待。</P>
这要真的是农民出身,那真的太厉害了。</P>
无法想象的厉害。</P>
秦朝。</P>
嬴政看看那个100斤,再看看那个700斤,陷入沉思。</P>
有能力的人是什么出身,他并不是十分在意。</P>
就像他大秦,朝堂上真正的秦人可没多少。</P>
但他统一六国后,谁敢说自己不是秦人。</P>
祖龙就是忍不住想,他大秦的稷亩产130斤,后世亩产600-800斤</P>
看来还得重用农家人,让他们好好研究一下,后世如何做到的。</P>
百姓们更是激动搓手手。</P>
想着,玉米他们期待不了,但水稻和小麦可以期待一下。</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