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玻璃和化学(1 / 2)

老祖宗们:!!!</P>

想着刚才铺的那么长的玻璃栈道,路边那么多的落地窗。</P>

那些可都是琉璃。</P>

老祖宗们心态崩了!!!</P>

琉璃是具体什么时候传入的,其实已经无从考究了,不过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这东西是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P>

战国时期《尚书》之中,将琉璃称为“缪琳”。</P>

西汉之后逐渐演变成“琉璃”。</P>

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琉璃”这个东西,那可真的是实打实的奢侈品。</P>

贵,很贵,非常贵。</P>

但如今告诉他们,这玩意就是沙子做的。</P>

这不是扎了大心吗。</P>

当然,你不能说,中国古代的琉璃全都是丝绸之路进口的。</P>

因为真要说的话,中国制造琉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P>

那个时候,琉璃的原材料是青铜器铸造时衍生的副产品,叫“五色石”。</P>

别误会,不是女娲补天那颗。</P>

到了汉代,技术可以说是已经很成熟了,只是一直掌握在皇室贵族手里。</P>

等到唐朝,才有关于玻璃制造的记载。</P>

这么看,是不是觉得老祖宗们看见大片大片的玻璃,不应该那么惊讶。</P>

毕竟前面都说了,制造琉璃的技术已经成熟了不是吗。</P>

但是,这里划重点了啊。</P>

那个时期制造琉璃更多是用人造水晶。</P>

还是奢侈品,普及不了。</P>

所以,老祖宗们当听见沙子啥的就能做琉璃,能不感觉到惊讶扎心吗。</P>

这不显得自己用人造水晶,是花钱当了个冤大头。</P>

[是不是觉得自己亏大发了。]</P>

虞美人声音有点幸灾乐祸,不夸张来说,有点欠揍。</P>

特别是家里琉璃摆件和饰品特别多的人家。</P>

多想穿过天幕,揍虞美人一顿啊。</P>

还没等想法落下,就听见虞美人紧接着补充一句话,更扎心了。</P>

[这是啥,这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啊。</P>

但凡学一点化学,也不至于一点化学都不懂啊。]</P>

行了,主播赶紧闭嘴吧。</P>

别再说了。</P>

他们的心好痛。</P>

然后虞美人就闭嘴了,继续玩还没玩过的项目。</P>

倒是缓过劲的老祖宗们,也逐渐回味出虞美人最后一句话。</P>

开始齐刷刷问一句话,【化学是啥?】</P>

这次直播看着好像没重点,只有吃吃喝喝玩玩。</P>

偶尔说两句正事。</P>

但不得不说,这是真的让他们认识到了他们跟后世的差距。</P>

或者说不同。</P>

有太多他们不懂的了。</P>

可很难否认,这些不一样的,是真的非常有用。</P>

想学,想都扒拉到碗里。</P>

虞美人也没想藏私,甚至隐隐想恶搞一下老祖宗们。</P>

[化学,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P>

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P>

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P>

虞美人找了个长椅坐下,想了想,[发酵大家都知道吧。</P>

酵母,酒曲,酱油,豆豉,酸菜都是这个原理。</P>

化学呢,就是弄清楚他们为啥能发起来,原理是啥,把他研究清楚。</P>

不只是往面里加什么才能发酵的那种研究。</P>

想一想,为什么只有加这个能发酵,别的不行吗。</P>

为什么只有天热了能发酵,天冷了就不行。</P>

为什么面发正好特别好吃,发久了就会酸。</P>

研究清楚后,就可以更进一步,人为干预,尝试加快或者放慢这个发酵的时间,还可以试试其他东西能不能发酵。</P>

我说的尽量简单,大家懂了吧。]</P>

虞美人说的足够简单,一点也不深刻,各朝代的人也不是真蠢,再加上这个领域老百姓们都熟。</P>

点点头,自然是听懂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