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根据地的准备(1 / 2)

这种道理来源于两方面:</P>

第一,37年以来,根据地几乎一直在打仗。但是每次敌人来,大家都能提前获得情报。这时候做好坚壁清野,然后老百姓带上几天的粮食躲到山上去。部队则转移到外线打击敌人。</P>

很快,敌人的后方被部队破坏的受不了了,在内线也抢不到什么东西,就只得撤退了。</P>

然后部队和老百姓再回到家园,庆祝反扫荡的又一次胜利。时间一久,大家也就习惯这种作战方式。也想不到敌人会改变作战方式。</P>

第二,总是在打仗,总是在牺牲。大家多少都有些麻木了。上级总是强调要提高警惕,但时间久了谁也绷不住。</P>

对于战争的麻木,对于生死的麻木,让大家即使面对巨大的危险,也不愿意坦然应对,而是有了些宿命思想。</P>

但无论如何,在备战思想指导下,根据地还是进行了一些准备工作,部队也进行了精简整训,提高了战斗力。</P>

为了应对鬼子的扫荡,冀中根据地在吕司令员的带领下,根据刘子龙的指示,将这将近七万人的兵力,调整为了七个师。</P>

番号为冀中人民自卫军,第一到第七师,每个师不到一万人,其中第一师为主力,人数最多,装备也最好。</P>

大家印象中的游击战都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似乎很潇洒,其实这是非常非常无奈的办法。</P>

靠缴获解决自己的军需问题,某种程度上这只是美好的愿望。</P>

比如八路军的敌后部队,抗战初期还能有一些缴获,但是越到后来缴获越困难。狡猾的鬼子兵甚至为了避免被八路军缴获,每次作战只带三十发子弹。</P>

这种情况下,才催生了大量的红色军工。靠复制子弹维持部队消耗。</P>

而这种子弹比起原装子弹,质量差很多。飞出去没多远就偏了。所以很多老八路,都把子弹提前挑好,打起仗来先打根据地自己组装的土造子弹,好的原装子弹留在突围等关键时刻使用。</P>

手榴弹也是如此。就跟李云龙说的那样,边区造的手榴弹扔出去有时候只能炸两半,根本炸不死人。</P>

其实这能炸还是好的,很多情况下两半都炸不出来。</P>

当时给很多非战斗人员发一颗手榴弹,就是为了关键时刻留给自己的。结果被鬼子包围了,手榴弹也拉了,但是没响,反而成为了敌人的俘虏。</P>

要说子弹手榴弹这些常用弹药还能凑合手工搓出来,那么枪支等武器基本就不用想了。</P>

如果这么说,不管质量怎么样,至少有的用吧?用云龙兄的话讲:能拔毒就是好膏药。</P>

其实还是太乐观了!子弹依然不够用。</P>

老电影《董存瑞》中就有过三发子弹打阻击战的说法。董存瑞能发到十发子弹,这就证明了他们是八路军正规部队了。</P>

三发子弹打阻击战,除了证明八路军的英勇善战外,其实也反面说明了敌人并不是那么强大。我们必须承认物质力量,不是一切都能靠精神力量解决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