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乌拉后旗的防御战(1 / 2)

作为距离边境线最近的一座县城,一直有军事斗争准备。尤其是刘子龙执政之后,更是真抓实干提高防御能力。</P>

首先是防御工事的修建。</P>

加强的城墙自不用说。砖石结构的城墙上,又用砖石修建了很多带上盖的机枪掩体。如果不是用野炮直瞄射击,根本就无法将其打开。</P>

在城下更是修建了很多明暗碉堡。墙壁用的是厚厚的大青石头,上盖也是用了层层的木料和砖石。即使是75毫米炮弹直接掉在上面,也无法击穿。</P>

更不用说护城河清淤、修建障碍物、扫清射界这些工作了。</P>

虽然叛匪有所准备拉来了四门野炮,并且在初期的直瞄射击中对城墙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随着在和迫击炮的炮战中退出目视瞄准距离后,这些火炮的射击准确性也大幅度下降了。</P>

连每发炮弹都打在城墙上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去打那些碉堡了。</P>

归根到底还是火炮数量太少、口径太小了。而且训练水平、炮兵战术水平也不行。火炮数量少、口径小的情况下,如何让炮兵起到重要作用,是指挥员要思考的问题。而这次这四门炮除了一开始给了守军一个下马威之外,显然就没有再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了。</P>

其次是物资储备。快一年的时间了,子弹、手榴弹、地雷甚至迫击炮弹已经可以自己生产了。弹药能够自己生产,当然打起来就不会捉襟见肘。</P>

守军大量的速射武器,优点是射速快火力猛,缺点就是太消耗弹药。</P>

我曾见过陈毅元帅在解放战争中对于武器的评价,他居然认为美式自动武器有很多缺点。</P>

最大缺点就是过于消耗弹药。</P>

联想到当年从缅甸向云南反攻的驻印军,武器大概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美式武器就发挥了重大作用?</P>

不就是后勤的差距吗?</P>

后勤的差距不仅仅是运输能力的差距,更是制造能力的差距。连冲锋枪子弹都需要进口,这样的仗是没法打的。</P>

但是最关键的作用还是人的作用。</P>

刘子龙第一时间就组建了各级民兵组织。</P>

第一级就是每年相当时间要进行军事训练、装备军用枪支的预备役部队。也就是所谓的县大队和区小队。每个县(旗)要有一个营,每个乡镇要有一个排,而玖原市编制有一个团。战时协助作战,平时可以维持治安、抢险救灾。</P>

这些人都是从老百姓里优中选优,军官基本都是现役军官担任。</P>

可惜的是武器装备比较差,枪支数量又少又杂,机枪更是少得可怜。也就是相当于一些小军阀、穷军阀的装备水平。</P>

第二级就是临时动员起来的民兵。男子从18岁到55岁,女子从18岁50岁,他们都要每半年进行七天的军事训练。训练内容也就是最基础的军事训练,学会扔手榴弹、学会开枪、学会战场救护、战场隐蔽这些内容。</P>

虽然这些人不能组织起来进行进攻,但是依托工事放个枪、扔个手榴弹还是足够的。何况也不指望第二梯队民兵去直接参战,他们主要还是战场抬担架下运伤员、往阵地上送饭送弹药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