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蛀虫(1 / 2)

红楼群芳谱 一顿两馒头 3775 字 11个月前

“哈哈哈,朕今日甚喜!”</P>

“自前明以来,史书、史论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大都千篇一律,鲜少有崭新的观点。”</P>

“那也是朕现在还在细读二十四史的缘故。”</P>

“隋唐岁月的史论,天下百家百论,小神医今日所言,可为新意!”</P>

“甚好!”</P>

“魏之北魏,六镇之事,武川镇、陇西、关中……诸方形成的关陇贵族集团!”</P>

“关陇贵族!”</P>

“至此,也如你所言的西魏、北周、隋、唐……一位位天子皆出自关陇贵族!”</P>

“天下有变,也是关陇贵族之变。”</P>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P>

“惜哉,周武帝身死太早,否则焉得有文帝杨坚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焉得有隋朝?”</P>

“以周武帝之谋略,周朝当为盛事!”</P>

“惜哉,类似之事,也出现在隋朝身上,文帝固然雄才大略,炀帝虽也不错,奈何……如你所言,做事过于急躁,一着不慎,满盘皆输。”</P>

“欲要将数十年、近百年的事情压缩至数年解决,甚至于欲要依靠一些事情解决。”</P>

“嗯,如今细细想来,大业起义稍有所成的人,皆关陇贵族出身居多,就算非他们,也是相连许多。”</P>

“李密!便是其中最为显赫的家世 !”</P>

“李渊!”</P>

“李世民!”</P>

“科举、迁都、攻打高句丽……,的确,帝王功业,皆权势一身,岂能容关陇贵族这般不正常的现象一直存在?”</P>

“文帝有所压制,却过于柔和。”</P>

“炀帝又太过于霸道。”</P>

“高祖李渊有那般事。”</P>

“太宗有所成,凌烟阁功臣之列,出身关陇贵族的不多,然而……五姓七望之人不少。”</P>

“科举取士应运而生。”</P>

“……”</P>

“……”</P>

“妙哉,妙哉!”</P>

“你这般论史的眼界,实在是很有独到之处,将数百年的事情直接拉成一条线!”</P>

“关陇贵族集团,起源于六镇,兴盛于宇文氏一族的周朝,在隋朝被压制,在李唐一朝代被解决。”</P>

“五姓七望也在李唐之后的战乱岁月被解决。”</P>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

“流水的庙朝,千年的世家!”</P>

“宋之后,何有千年世家?”</P>

“科举之道,兴盛随运!”</P>

“哈哈哈,小神医,你此番论语,可为大家之论,朕甚是欢喜。”</P>

“朕很是欢喜。”</P>

“李福全,吩咐御膳房,今儿,朕要要同小神医一块用膳,长乐……你笔记的如何?”</P>

“朕接下来要好好琢磨琢磨。”</P>

“定要好好琢磨琢磨。”</P>

半个时辰之后。</P>

微风隐隐拂过的凉亭之内,上皇大笑欢喜之音不住而起,时而夹杂不住的踱步橐橐之声。</P>

轻捋颔下如雪之须,看着面前这个年岁不显的少年人,万万没想到,读史竟会给自己这般大的惊喜。</P>

新论!</P>

自己想要的就是新论!</P>

小神医所言就是新论,完全就是崭新的观点!</P>

以自己数十年来的读史之悟性,自然能够感知小神医所论的价值,很有价值!</P>

绝对很有价值!</P>

不仅仅提出了所谓的关陇贵族集团!</P>

还有他读史的法子,以及论史的观点和看法!</P>

小神医论史并非着眼于一朝一人,而是着眼于宏大岁月,进而抽丝剥茧,得出自己的结论。</P>

这个法子很好!</P>

甚至于二十四史都能够以崭新的思维再次一读,越是品味,越是觉得精妙。</P>

喜不自胜!</P>

喜不自胜!</P>

瞥着从刚才开始,就在不远处书案执笔记录一些要点的长乐,走了过去,取下一张。</P>

稍有阅览,更是不住颔首,长乐记忆的很多。</P>

而且,就算没全部记下,也是无碍,小神医就在眼前,可以好好说道说道的。</P>

还是忍不住的欢喜,不住给于赞誉。</P>

进而吩咐随伺的李福全。</P>

“是,上皇!”</P>

李福全也是满脸欢喜,许久没有看到上皇这般高兴了,自己也高兴,当即亲自派人去御膳房吩咐。</P>

“一桩桩,一件件,千年之事就这样连起来了。”</P>

“妙!”</P>

“长乐,你也有读史书,觉得如何?”</P>

史论!</P>

多一家一姓一事之论,因人论事,因事论人,是以,许多史论都比较固定。</P>

毕竟,事情就那么多。</P>

人就那么多。</P>

翻来覆去也就那些事情。</P>

小神医的史论之法,纵览数百年、千年之事,如此而观,许多人做的事情就不好说了。</P>

“皇爷爷,小神医之论,新颖、有力。”</P>

“如皇爷爷刚才所说,果然整理出来,若不说是小神医,只怕世人还以为是某位大家大儒所言。”</P>

晃了晃有些酸痛的手腕,自己执笔书录近半个时辰,还真有些累……,然而,却很值得。</P>

小神医刚才的史论之法,很有价值。</P>

自己都听得很入迷,很仔细。</P>

皇爷爷更不用说,已经赞叹许多了。</P>

明眸闪烁亮光,看向小神医,真不知道小神医是如何想到那样的史论之法的。</P>

完全就是开大家之论。</P>

那般的史论他是如何想出来的?</P>

若说是别人说的?</P>

不可能!</P>

从未有过这样的史论之法。</P>

是小神医自己读史琢磨出来的?</P>

也太惊人了。</P>

一隅而窥全貌,小神医非凡甚多。</P>

“上皇过誉,公主过誉。”</P>

秦钟正处于汗颜状态……。</P>

也不知道上皇怎么那么喜欢抠字眼,先前自己所论隋炀帝的一些字眼,硬生生被上皇都抠出来的。</P>

询问什么关陇贵族集团!</P>

询问什么五姓七望!</P>

询问什么千年世家!</P>

……</P>

一个个问题落下,秦钟觉得自己说的有点多了,奈何又不得不继续说出来。</P>

所以,便说了一些。</P>

一不小心,说了半个时辰。</P>

幸而,自己留心,没有再弄出什么崭新的词汇,否则,现在还结束不了。</P>

尽管如此,从上皇的一道道称赞中,都有些心虚。</P>

嗯。</P>

虽然是自己说的,也算自己说的。</P>

其实,也不是自己说的。</P>

终究,要落在自己头上!</P>

……</P>

……</P>

养心殿!</P>

皇城中枢要地,除了上书房军机重地,便是养心殿为多。</P>

临近午时,养心殿内一片肃然,纵然有夏日的燥热之意,也被此间气氛直接化去。</P>

“桓儿,户部存银还有多少?”</P>

忽而,一语深沉道。</P>

“父皇!”</P>

“户部存银加起来原本还有近七百万,因西北战事,拨出两百五十万两!”</P>

“这几日又有一些水灾、旱灾、辽东兵事……,加起来支出超过一百八十万两。”</P>

“眼下还有近三百万两银子!”</P>

当即,一语脆亮应着。</P>

“三百万两够什么用?”</P>

“西北战事危局,九边接下来都要戒备,都需要银子。”</P>

“顺天府、山东、山西、河南之地,一直没有下雨,钦天监那边有语,接下来半个月也很难有雨。”</P>

“灾情严重!”</P>

“偏生江南之地多雨,都有水灾了。”</P>

“上天真会给朕开玩笑。”</P>

“太子,你觉该如何?”</P>

养心殿偏厅,朗阔明亮,身着明黄衮龙袍的德正帝正一脸不耐的看向面前群臣、儿子、皇族们。</P>

银子!</P>

国库没有银子了!</P>

都花哪里去了?</P>

现在还剩下不到三百万?</P>

自登位十二年来,国库内何有这般少的银子出现?</P>

不足三百万两也就罢了,现在天下间又一窝蜂的出了许多灾祸之事,每一件都是需要银子的。</P>

“父皇!”</P>

“诸般事虽麻烦,然父皇圣明烛照,自有所断!”</P>

一位身着大赤锦袍龙纹的年轻人出列,头戴翼善冠,拱手深深一礼,看向父皇,忙一语。</P>

“朕……当然知道如何断决此事。”</P>

“朕现在是在问你!”</P>

“若是你,你该如何做?”</P>

德正帝眉头一皱,看向太子,轻喝一声。</P>

“父皇!”</P>

“儿臣……儿臣以为,针对灾情之事,命各地督抚给于好生处理,以前也有那般事情,可有先例。”</P>

“当不为难。”</P>

“至于……钱粮之事,如今国库银子不多,各地的银子还需要数月才能够解送京城。”</P>

“灾情所需,可由各地自己筹集一些。”</P>

“若然不足,朝廷……可负责二分其一,或者一半之用。”</P>

太子头颅微低,闻此,身子有颤。</P>

却随即想了想,将所思道出。</P>

“昱儿,你呢?”</P>

德正帝不可置否,没有评判,目光一转,落于另一人身上。</P>

“父皇。”</P>

“儿臣以为,眼下首要两件事。”</P>

“其一,灾情和兵事。”</P>

“其二,银子!”</P>

“这两件事实则又是一体相关,无论是灾情还是兵事,都需要大量的银子,而国库现在存银有限!”</P>

“是以,儿臣以为,可由朝廷派出钦差前往受灾之地,给于亲自赈灾。”</P>

“一则,观灾情真实,给于最准确的赈灾。”</P>

“二则,有钦差在,也能够令一些钱粮花费在刀刃上,以免出现贪墨之事。”</P>

“兵事上,有先前调遣的援军以及数百万钱粮,短时间内当无碍,也希望俞将军尽快有好消息传来。”</P>

“至于银子之事,各省的田地银子,还需要数月时间,是以,可从盐课、苏杭织造之地着手。”</P>

“短时间内,筹集一两百万两银子不难。”</P>

“而且有闻两淮盐课为林如海掌管,其人办事有力,父皇可命他施为筹集银子。”</P>

“只要能够再有数百万两银子,今年之事撑过去,各省解送的银子就来了。”</P>

项成昱!</P>

诚王!</P>

年岁较太子殿下小了一些,形容方正,体态修长不掩魁梧,身着青色的龙纹锦袍,头戴燕弁冠,一步近前,深深一礼。</P>

“桓儿,你呢?”</P>

德正帝看向又一个儿子。</P>

“父皇!”</P>

“儿臣……儿臣以为诚王兄所言极好。”</P>

荣王!</P>

项成桓,年岁又年轻了一些,形容俊美许多,少了一些诚王的英武、魁硕气息。</P>

出列一言,也是一应。</P>

“康儿!”</P>

“你听了这般久,可有所想?”</P>

德正帝看向自己的胖儿子。</P>

接下来就要领差事了,同样,国政要事也要一一入眼的,也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观点的。</P>

“……”</P>

“父皇,儿臣……儿臣……,儿臣无法。”</P>

“儿臣愿将恒王府名下的所有所得献出,落入灾情之地,希望有一份力。”</P>

小胖子心中一突。</P>

正狐疑父皇会不会点自己之名的时候,现在就轮到了,跑都跑不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