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养心殿后,太子微笑着送上吃食。</P>
启国皇帝放下手中奏疏,抬头看向太子。</P>
“太子今日怎么想起来关心朕了?”</P>
这话中不满成分明显。</P>
太子以往来关心启国皇帝的次数屈指可数。</P>
太子面露尴尬神色:“儿臣知错,儿臣以往学业颇重。”</P>
启国皇帝摆摆手,命人将吃食拿下去。</P>
“朕刚刚吃完,你送的这些,稍后再吃吧。”</P>
启国皇帝没再纠缠太子的回答。</P>
太子忙道:“是。”</P>
启国皇帝吃与不吃他送的吃食,都不重要。</P>
他送吃食,只是个来养心殿的由头而已。</P>
“你来的正好,朕这里有封奏疏,你看看。”</P>
启国皇帝说罢,苏叙忙躬身上前,将奏疏递到太子手中。</P>
太子心头一喜,父皇近日让自己参与的国事更多了。</P>
诚王死的好,死的妙。</P>
如果他早死了,自己早舒坦了。</P>
太子接过奏疏,仔细阅读起来。</P>
书写奏疏之人,是笙州知府吴铭。</P>
吴铭在奏疏中讲述,西南笙州发生了叛乱,笙州府城遭受叛贼袭击。</P>
笙州府同知被叛贼杀害,叛贼在笙州大肆杀害无辜百姓,笙州府官兵伤亡已有五成。</P>
叛贼在劫掠笙州府一番后,向南而去。</P>
此伙叛贼人数众多,有一万有余。</P>
而且,此伙叛贼行事作风与东南红竹教极为相似。</P>
有百姓曾听到,叛贼中有人喊出红竹教的口号:替天行道,拨乱反正。</P>
此事恐怕与红竹教脱不开干系。</P>
现如今,叛贼虽然从笙州撤离,但笙州府防备力量已大受损失。</P>
叛贼不知隐匿于何处,是否会再次返回劫掠皆是未知。</P>
若真是红竹教所为,恐后续更为棘手。</P>
红竹教惯会蛊惑百姓,所到之处,百姓人心浮动。</P>
另外,叛贼不仅劫掠笙州府城,笙州府数个村落也被叛贼劫掠。</P>
百姓受损颇重,今年的赋税恐怕不能如数上交。</P>
希望陛下能够对笙州赋税有所减免。</P>
太子看完奏疏,并无特殊感受。</P>
这只是一篇普通奏疏而已,启国每日都有大大小小的事发生。</P>
何处受灾,何处官场弹劾……</P>
更何况叛乱已经结束,这更没什么大不了的了。</P>
但是,父皇专门让我看这篇奏疏,有何用意?</P>
太子苦思冥想,眉头不由的皱到一起。</P>
“你对这封奏疏,有何感想?”</P>
启国皇帝问。</P>
“父皇,笙州叛乱已结束,百姓损失惨重。儿臣以为,笙州知府吴铭所请求的减免赋税之事,合情合理。”</P>
太子斟酌道。</P>
“那你认为,应该减免几成?”</P>
“儿臣以为,应当派人到笙州调查清楚具体损失,再定减免的份额。”</P>
启国皇帝点点头,对太子的回答表示满意。</P>
太子见状心中欢喜。</P>
“那你认为应该派谁去合适?”</P>
启国皇帝道。</P>
太子一时间心思电转,脑海中无数人名蹦出。</P>
突然,他锁定一个名字:杨青易。</P>
自己与杨青易已经有了梁子,钱鸣一事,杨青易丝毫不给自己脸面。</P>
何不把他派出去,清清自己的眼?</P>
可是,杨青易身居高位,现如今贵为礼部尚书。</P>
而且,草原的功劳没有封赏,如果封赏,官职恐怕更高。</P>
如此小事,怎能劳他出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