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可能致死的病,只有楼氏掌握治疗的技术,楼令下令救治就是对中行偃有救命之恩。
以楼氏和荀氏联姻的关系,按照常理能医治肯定会进行治疗,谁让楼氏和荀氏形成了某种对立,不能再按照常理去判断呢。
到现阶段,不止晋君周对楼令的某些战略目标更为相信,连带中行偃和士匄也在进行思考。
“能够肯定的一点是,楼氏之主的敌意并不强。”
关于这一点,无论中行偃或士匄是真的信了。
让中行偃病死,荀氏未来一段时间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对吧?
要是郤氏和楼氏动手,范氏能扛多久,有没有能力扛到荀氏缓过劲来?
范氏和荀氏的联合本就弱于郤氏和楼氏,即便是范氏能够扛到荀氏缓过劲来,最后的胜负结果也是不变。
当然了,因为郤氏和楼氏联合起来可以覆灭范氏和荀氏的关系,士匄和中行偃哪怕相信楼令的恶意不大,范氏和荀氏一样会保持忌惮,只是要不要采取什么行动变得不那么迫切了。
这件事情很重要!
范氏和荀氏过于迫切,他们在一些行动上对郤氏和楼氏的敌意就藏不住,变成逼迫郤氏或楼氏对范氏和荀氏做一些什么事情。
双方都有动作,一个不慎就将爆发冲突。
一旦发生冲突,历来要有双方息事宁人的共同态度才能让事态平息,有一方不愿意和解就是继续打下去,小事都会变成大事了。
这么一个插曲,中行偃用自己的性命之忧来试探出楼令的态度,总而言之对旬氏或范氏,乃至于对晋君周都显得很重要。
可以选的话,中行偃绝对不会拿自己的性命来试探,只能说完全就是一种巧合了。
短短两天之内,中行偃止住了上吐下泻,病情有痊愈的迹象。
在那两天之内,发生的其它事情挺多。
首先,晋国中军与下军在一天前抵达“犨”并与楚军展开交战,双方在“犨”的郊外进行野战,第一次交锋各自投入两万左右的部队参战,临近傍晚才鸣金收兵。
从传过来的战报看,楚国出动的精锐数量很多,远超“杨梁之战”的人数量。
“他们动真格的了!”士匄不像是在进行调侃。
楼令笑着说道:“毕竟是到了这样的阶段,再不拼命就会丧命。”
其实,跟楚国的国情关系更大。
别看楚国崛起得很迅猛,他们不止一次历经过亡国危机,清楚面临危机该拿出何等的力量。
现在的楚国情况比较诡异,之前乱糟糟的封君有了共同的敌人,这个敌人不限于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还包括看似软弱的楚君招。
有两个可以让楚国封君团结起来的敌人,一下子让他们的矛盾变得不那么尖锐,相关意志达成了统一。
那就直接导致楚国的封君更有合作基础,互信上面形成最大化,舍得拿出家族的精锐。
“一天伤亡三千余人,情况没有我们预料中那么顺利啊?”晋君周记得‘杨梁之战’打得很惨烈的阶段,一天之内晋军也就伤亡五千左右。
中行偃气虚地说道:“应该是仓促之下接战。”
交战模式变了嘛。
驻扎在“犨”的楚军可没有等联军立足再开战,很直接顶了上去,迫使联军立足未稳就与楚军进行交锋。
晋君周没有问哪一些家族损失最为严重,心里很清楚大概是中小家族最惨,不太好说他们是不是故意被消耗。
“是啊,仓促之间爆发激战,伤亡会大一些。”楼令看了晋君周一眼,目光转向士匄,说道:“这一次楚军的伤亡比我们小,值得警惕。”
士匄一时间听不太懂。
警惕什么?
楼令没有做过多的解释。
还能是警惕什么呢。
不再是堂堂正正的交战方式,要是晋国高层不及时转过弯来,日后还要继续吃亏。
国家的国策出现改变,高层却是仍旧抱着老思维不放,要吃上几次大亏才能让高层回过神来吧?
他们这些在“湛板”的联军,没有因为中行偃患病杵在原地。
位处后方的联军执行楼令指定的计划,向周边的城池和村庄实施军事行动,一天内清扫了将近二十个村庄,暂时没有那么快攻克城池。
楼令才是指挥作战的主官。
中行偃算是副手之一。
另有士匄和邯郸旃也是副手。
他们这些卿大夫留在“湛板”附近遥控指挥,真正执行命令的有旁人。
所以,中行偃生病顶多就是产生一些影响,真不至于让行动被迫终止。
换成是楼令生病的话,其实也不会让行动终止,顶多就是换上新的人选进行指挥。
真要是某位大臣生病或死亡就让部署好的军事行动被迫终止,只能说晋国非常脆弱了。
若是晋君周生病,一样不会产生大影响。
换成晋君周死亡?一国之君薨逝,当然需要终止战争了。
那是行政级别上面的不同,导致造成的人心影响出现变化,再来就是有相关礼仪制度上的规格。
“诸侯对我们再一次大动干戈很是恐慌啊。”士匄说得比较委婉了。
情况是,晋国君臣决意攻打楚国本土,直接吓到了随行南下的诸侯,尤其将陈君弱以及蔡君固吓得不轻。
有太多种的原因。
第一是因为晋国攻打郑国,对郑国北部、西部和东部实施了占领,看着一点没有归还给郑国的迹象。
晋国开启了新的战争模式,采取了很久没有出现的吞并国策,本身就让中原列国产生警惕。
只是让中原列国的君臣产生警惕心,没有让他们极度忌惮,其实是郑国自己一再找死,给晋国有了加大惩戒力度的理由。
要是晋国攻打楚国本土也实施占领,一下子说明时代真的变了。
第二嘛,晋国再一次伐丧了。
是,楚共王还没有正式发丧,可是他薨逝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