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可共患难,难同富贵(2 / 2)

因为去年晋国发生那么大的动荡,确确实实让人很容易对局势出现错误的判断。</P>

荀氏内部的情况远比其他家族更复杂,起码其他家族没有发生过大宗之主还兼任小宗家主的例子,整个家族几乎是用尽全力在扶持中行氏,导致智罃更迫切想要自立属于情有可原。</P>

结合晋国历经大动荡,智罃迫不及待要拉起属于自己的小圈子,真不能说是头脑发热。</P>

人们习惯以胜败论英雄,可能根本不在乎某个人为什么要那样做,只看到某个人取得了成功,并且在他获得成功后去进行各种解读,昏招都能吹成是神来之笔。</P>

现在,不管能不能理解,谁都能够看出智罃未来的日子一定不好过了。</P>

“我要不要拉大舅哥一把?”楼令不是因为姬娇才产生这个想法。</P>

中行偃再是想要打压智氏,不可能摘了智罃的智氏之主头衔,更不可能让智罃失去卿位。</P>

只要智罃不丢了卿位,对于他来讲就是一切仍有可能。</P>

常言道,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P>

再者说了,楼令想用雪中送炭来逼迫智罃在楼氏与赵氏做出选择。</P>

什么说法?</P>

楼令对艰难状态的智罃进行雪中送炭,要是智罃仍旧选择对赵武进行扶持,就此之后楼令\/楼氏就也不欠智罃\/智氏什么了,哪怕最后因为赵氏牵连让楼氏无可避免地灭了智氏,包括中行偃\/荀氏在内的任何人或家族都无从指责。</P>

如果智罃感受到楼令的情义愿意放弃对赵武进行扶持,楼氏确确实实是需要在郤氏之外重新拉起一个圈子,智氏加入进来就等于是荀氏参与,将会给楼氏新的圈子一个很高的起点。</P>

那是楼令发现了什么,开始想要准备跟郤氏做切割了吗?并不是的。</P>

郤氏有郤氏想要的。</P>

楼氏不能有自己想达成的目标吗?</P>

其实,卿位家族不可能真正成为另一个的附庸!</P>

楼氏当然愿意为了晋国的霸权奋斗,明白晋国成为天下霸主,无论对卿位家族或是普通的小家族都是好事。</P>

可是,楼氏需要向北扩张,直至在楼令这一代完成对河套的占领以及发展。</P>

那样一来,楼氏绝对不可能将所有力量投入到国战之中,极可能会跟郤锜产生冲突。</P>

哪怕楼氏不会跟郤氏发生冲突,搞得朋友多多的,一样对楼氏存在好处。</P>

私心嘛,谁没有呢?</P>

任何一个集体,无论谁去当领导者,不可能杜绝掉集体中某些人的私心。</P>

尤其是晋国现在并非面临绝境,相反是形势一片大好。</P>

绝境之下,被逼到了一定程度,没有多余的选择,自然是更愿意奉献与牺牲。</P>

形势大好?正因为形势大好,恰恰就是最容易滋生私心的环境。</P>

那就是为什么每每有人,他们明明可以共患难,奈何无法同富贵的原因。</P>

真正的优质领袖,他应该是尽力进行协调,发挥出集体更多的力量,不是想着让所有人放弃自己的诉求,乃至于只光燃烧自己去照亮他人。</P>

宴会进行得并不晚。</P>

在宴会期间,有人变得比以往更加活跃,也有人从活跃变得沉默寡言。</P>

楼令有意对智罃雪中送炭,只是在宴会上没有什么表示。</P>

该怎么来进行雪中送炭很讲时机,通常是等对方被逼到悬崖边上的时候,前去雪中送炭会得到更大的回报。</P>

在宴会散去之后,没有卿大夫再在私下聊天,各自回到军帐洗漱便睡了。</P>

随后,晋国的卿大夫们可算是想起该与列国众人接触,展开了一系列的社交。</P>

楼氏担负与齐国、邾国、杞国和鄫国进行邦交的责任。</P>

这一次,邾国、杞国、鄫国并没有收到会盟邀请,只有齐国被点名。</P>

在楚国签订和约之后,齐国君臣不再提起晋国欠了两次战利品没有分配的事情,他们甚至很刻意地在奉承楼令。</P>

“楚国认输,是不是意味着不用每年大战了呢?”高固讲了一大堆废话,才问出了最想问的问题。</P>

楼令反问道:“足下认为楚国真的服输了吗?”</P>

高固很难睁眼说瞎话,答道:“楚国不可能认输。”</P>

“只是……,楚国损失那么惨重,他们想不认输都难,不会再主动挑衅了。”高固补了一句。</P>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高层敢在这个时候糊弄晋国的卿大夫,他们承担不起相应的风险。</P>

如果应对错误让晋国的目光转向本国,无疑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灭顶之灾。</P>

楼令有选择性地说道:“我们明年会继续南下,甚至后年一样会南下。”</P>

能够看出高固松了口气。</P>

那大概就是庆幸晋国仍旧死盯着楚国,没有要找齐国麻烦的放松。</P>

一定也有期盼晋国继续跟楚国死磕,最好逼得楚国玩命,再让晋国付出更多损失的期盼。</P>

“齐国每一年都要出动三个军团南下。”楼令能看到高固脸色非常纠结,以一贯的真诚来讲大实话,说道:“你们不三个军团尽出,怎么能够让我们放心呢?那也是为了大家好,你能理解的吧?”</P>

高固立刻苦笑出声。</P>

不是那样子吗?</P>

如果晋国不要求齐国三个军团尽出,其实就该让齐国君臣更担心了。</P>

高固问道:“鲁国呢?”</P>

楼令说道:“楼氏并不负责与鲁国的邦交。”</P>

鲁国的邦交是由郤氏负责。</P>

尽管郤氏并不喜欢鲁国,一直以来却是不敢逼得太狠,哪怕想教训都只能轻轻敲打,深怕痛打得狠了,鲁国高层的笔杆子玩得更溜。</P>

在玩笔杆子上面,只能说鲁国高层是认真的。</P>

当代人不会看本代人的历史记载,是无论本国或他国史书都不会去看的那种。</P>

其实,他们想看也看不到,没有史官会屈服于强权,也没有人敢将史官逼得太狠。</P>

应该说在李二凤之前,身份地位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他们对历史充满了敬畏,哪怕是暗示都不敢对执笔写史的人进行暗示。</P>

咳咳!</P>

李二凤在看了史官的记录之后,和颜欢色地对史官说:好好写,一定要好好写。</P>

得嘞!</P>

隋唐可没有史官世家,一概是临时上岗,以后可能调岗。</P>

那么,史官可不就得好好写了吗?</P>

结果怎么着?反正关于李二凤的历史记载,有好多自相矛盾的地方。</P>

强如汉武帝,他看了司马迁的记载,明确知道司马迁将自己写得很不好,尤其是将好友李陵写得很好,好多地方不存在公正与客观,一样没有焚烧掉司马迁的《史记》,只是气愤地评价一句“一家之言”而已。</P>

那么,《史记》是一家之言吗?起码以两汉的权威定义,它确实是一家之言,从来没有当成真正的历史看待。</P>

后人为什么认定汉武帝所说一家之言的《史记》存在权威?那可真的就不太好说了。</P>

或许是司马迁有太多的创意,例如开创了帝王、世家、列传的载体,使得后人认为《史记》比《汉书》、《后汉书》更具权威?</P>

楼令的活比较少,只需要应付齐国君臣,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巡视上面。</P>

在那一期间,楼令发现长鱼矫很尽职。</P>

长鱼矫是晋国当前的司马,他极少参加高层会议,几乎每天都是奔波在这里看看那里看看的状态之下。</P>

“其实,矫更喜欢上阵厮杀。”长鱼矫偶遇楼令,讲出心里话。</P>

楼令能够理解。</P>

司马尽责就是立功,也能够分润到一些战利品,跟亲自上阵厮杀的收获却是有较大差距。</P>

长鱼氏正是需要资源的时候,肯定更想要实际参战。</P>

“你不要着急,上任之后先沉淀一段时间,日后会有亲自厮杀的机会。”楼令多少算是推心置腹了。</P>

长鱼矫当然明白,对愿意跟自己讲那些话的楼令衷心感激。</P>

“我们需要等多久?”长鱼矫很是期盼来年。</P>

楼令当然有进行过估算,说道:“楚国筹备物资至少要三个月的时间,运输要消耗至少两个月。”</P>

他们是春季下旬开打,过了五个月,时间就来到秋季了。</P>

因为需要至少五个月的时间,乃至于可能需要等更久,哪怕楚国已经损失惨重,一样不能让南下的晋军轻心大意。</P>

其实,不止是晋国在等着楚国会不会搞幺蛾子,列国都在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