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p-047已选择性地诱变了数种细菌。单独培养的细菌是可能突变的,但该过程对于生存在人类宿主身上的细菌效果显着得多。一般地,鼓励基於实验目的对自然共生微生物的诱变。在30\/01\/2010的收容突破之后(参见事件报告耶尔森氏菌-047-01(2010)),对原本就是病原体的种类的诱变被禁止,所有存在的样品都必须销毁。</P>
三种Scp-047-1诱变的特定种细菌由于参与了██\/██\/201█的收容突破而引起关注:</P>
丙酸杆菌047-A(p-047-A)是一种由Scp-047诱变的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
> 显示详情</P>
链球菌047-c(S-047-c)是一种由Scp-047诱变的缓症链球菌(Streptococcus mitis)。</P>
> 显示详情</P>
梭状芽孢杆菌047-A(c-047-A)是一种由Scp-047诱变的艰难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P>
> 显示详情</P>
回收记录047:Scp-047于██\/██\/199█由一支基金会生物灾害恢复小队在对一次完全破坏状况的响应中从Site-██安全实验室回收。测试日志表明研究团队当时正试图将[数据删除]收容在一个██级抗Scp压缩储气罐中,导致[已编辑]与[已编辑]混合。对此的全面分子生物学分析可在[已编辑]找到。Scp-047结构被破坏时气体的首次释放引发了一次种类不计其数的Scp-047-1的“过量繁殖”,在█小时内杀死了实验室内的所有员工。被沾染的Site-██员工遵从了标准基金会隔离\/收容方案,感染被成功控制。</P>
Footnotes</P>
1. 译注:这种细菌之所以出名是由于其中一种名为“鼠疫耶尔森氏菌”的成员,它能导致黑死病。</P>
2. 译注:革兰氏染色:用来鉴别细菌的一种方法,由丹麦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于1884年发明。革兰氏染色的对象是细菌的细胞壁。不同的细菌在该染色法的作用下反应不同,可分为两类: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染色后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色后呈红色。这是辨别细菌种类的重要方法,对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很有帮助。</P>
3. 译注:质粒:附加到细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dNA分子。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乃至于植物的线粒体等细胞器中。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细菌的“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