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徐家村的正式烧炭之路(1 / 2)

第二天一早,程顾卿安排几十个汉子上山捡砍树木。剩下的留下来弄栅栏,至于谢锤子因为是个木匠,留在营地干木匠活,桌子椅子床板,需求量还挺大的。</P>

由于来不及做炭窑,程顾卿决定来一个古法烧炭。</P>

所谓古法烧炭,也就是最低成本的烧炭。</P>

先挖一个大大的圆坑,做好烧炭口以及排气口。</P>

把大小均匀的木材整齐地摆放入圆坑,直到摆满为止,随后在上面铺一层木材,用麻袋也好,油布也好,把木材包住。最后和泥铺上去,像个坟包的形状。</P>

整日整夜地烧,不能间断,直到烧出炭来。</P>

古法烧炭最难的是如何看出里面的柴火刚好木炭化。</P>

木炭化后立即停止烧,把所有出气孔堵住,让里面的火熄灭。</P>

熄火禁窑时间过早,容易导致柴火没有半分百成炭,时间过晚,容易导致木炭的重量过轻不耐烧。</P>

考验烧炭翁的就是如何把握时间。</P>

幸好程顾卿自小就看堂大伯烧炭,所谓的把握时间,主要会看烟,烟太清了,木炭烧过浪费,烟太浓封窑,木炭出来有烟。</P>

所以烧窑的时候,要留意烟的情况,恰到好,就立即封窑,烧出的木炭才耐烧才没烟。</P>

程顾卿也不吝啬,把烧窑的经验跟徐家村的汉子说了。至于谁得了真传,自个领悟。</P>

村长和七叔公听得一愣一愣的,说得好玄乎,怎么就听不明白的。</P>

村长直接问:“美娇,烟怎样看?怎样才是封窑的烟。”</P>

程顾卿摇了摇头说:“大伯,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全凭感觉。到时候你看着,该封窑的烟怎样的。”</P>

有些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还是眼见为真。</P>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

程顾卿吩咐村长去别的村买些砖头回来,到时候搭窑口可要用上的。</P>

又带着汉子朝着蟠龙山前进。</P>

村里决定在山上烧窑,不用走来走去,安排多些人留下来看窑子。</P>

程顾卿走走停停,找了一个离徐家村不远不近,又稍微平坦的地方停下。</P>

安排部分汉子挖圆坑,想弄一个规模一般般的做实验窑。虽然看过无数次烧窑,但真得没有单独烧过,还是先试试。</P>

又安排部分汉子在附近砍柴。</P>

烧炭的树木多种多样样,最好是硬木,烧出来不仅炭重耐烧,还无烟。</P>

程顾卿找了几根大小均匀的硬木,让徐家村的汉子做参照样本。</P>

烧炭是件辛苦活,赚得是辛苦钱。</P>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P>

说明卖炭是发不了财的,只能糊口,至于养家,也艰难。</P>

程顾卿想着烧炭不能成为徐家村的支柱产业,得想更多的法子发家致富,建设家乡。</P>

人多力量大,很快汉子按照要求挖出圆坑。</P>

木材也砍了一堆,大小长短不说一模一样,也差不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