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三年(1 / 2)

<b>inf</b> 一晃三年。

盘坐在洞府内的云禾睁开明亮双眸,打出法诀,面前一柄色泽暗沉的木剑悬浮而起。

祭炼出筑基先天真火,徐徐灼烧之下,木剑的色泽出现了些许的变化。

紧接着云禾呵出一团濛濛法力,再次打出诸多法诀,如同泥牛入海一般,被法力融入,再被真火灼烧。

半晌之后。

云禾轻喝一声。

“凝!”

双手合十,先天真火骤然内敛,包裹着法力的木剑泛起森寒之色,紧而迅速内敛。

最终,一柄泛着翠青之色,布着细密木纹的法器木剑凝练而成。

“这差不多算极品法器了吧?”

轻轻握住还带着些余温的剑柄,云禾满意地点了点头。

借着“三劫菩提子”所带来的悟道作用,他在器道一途突飞猛进,短短三年的时间,就从一名不谙器道的小白,到如今已经可以勉强炼制出极品法器。

不得不说,进步速度之快,绝对会让知道的人咋舌。

要是让长青宗器阁的那些筑基修士知道了,恐怕会将他视作器道天才。

只不过,这样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三劫菩提子”的功效之变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云禾并不缺少炼器材料。

相较于炼丹,妖兽身虽然也能提供不少的灵植,但碍于丹方限制,再加上炼丹也并非有什么材料就能炼制什么丹药,还需要收集不少辅助材料。

但炼器不一样。

炼器除了一些较为特殊的炼制之法外,大多都是炼器师依据已有材料进行自我组合与炼制,最终能得到什么样的成品,既要看材料品质,也要看炼器手法。

这对曾经斩了不少妖兽的云禾而言,绝对是不缺练手材料的。

事实上,如果他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全身心的投入到炼器之中,或许现在都得是一名二阶炼器师了。

只不过他并未本末倒置。

不论是炼器、炼丹、制符乃至是阵法,都是为了提升修为的护道之法。

但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他除了修为上的精进,器道的进步,在符道、丹道上也同样有着不小的进步。

就连阵道

好吧,阵道一途与其余三道的区别颇大,难度也更大。

云禾只能算是入门,可以自行布置一些一阶的基础阵法。

按照他原本的意思。

这般每日都能感觉到自己进步的闭关修炼,他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遇到瓶颈,或是收效甚小的时候,才有可能出关。

但奈何,三年闭关时间一到,没了巩固修为的借口,宗门就立刻发来了传讯符。

宗门修士在宗门的庇护下,可以获得稳定且安全的修炼环境,各式各样的资源,自然也必须在宗门需要的时候,做出一定的贡献。

更何况是当下正魔两道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不过也相应的。

只要做出贡献,也就能换得对应的好处。

这是散修无论如何也无法拥有的渠道。

三天后。

一艘飞舟自长青宗山门飞出,直奔宗门东南方向而去。

在这艘舟上,共坐着三名长青宗的筑基修士。

分别为长青宗执法阁副阁主,筑基后期修士池宜鸿。

器阁筑基中期修士柳添红。

以及云禾这位功法阁太上长老弟子,同样是筑基中期的修为。

一名筑基后期,两名筑基中期,这样的配置,就算是在合域主战场,也算是较为出众的组合。

而他们此次的任务有两个。

其一,是剿灭一队秘密穿过合域九宗封锁,进入到了长青域内,且目的暂时不明的魔道修士。

其二,是调查位于长青域东南角的修仙家族樊家,判断对方是否有与魔宗修士勾结。

相较于赶赴合域主战场,在宗门域内所执行的任务,无疑是安全和自如很多。

因此在得知这个任务时,云禾并未拒绝。

一路上三人并没有进行太多的交流。

作为执法阁的副阁主,池宜鸿是个面色冷峻不苟言笑的中年人,板着一张脸看起来并不是很好交流。

至于说器阁的柳添红,作为当初“保”云禾入宗门的人之一,说实话两人的交流并不多。

而且柳添红这个人的性格也不属于好交流的那一类。

她是长青宗内出了名的护短以及性格火爆,一身百褶红裙就是她的标志,不少弟子在她手上吃过苦头。

同行的两人,一个面冷如霜不苟言笑,一个性情火爆易躁易怒。

这让云禾夹在中间颇感无奈。

他本来还想着,柳添红作为器阁筑基,说不定能给他在器道上一些启发。

但现在这种情况,只好熄了同宗修士之间打好关系的念头,安心运诀静气。

呼啸之风于耳畔拂过。

落日的晚霞在天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了。”

池宜鸿专心操持飞舟,速度很快。

于日落之前,三人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樊城。

一座坐落于长青域东南角的开放性城市。

不同于那些靠近天岭山山脉的古城,需要有高耸的城墙进行庇护,位于长青域东南方这鲜少有妖兽之祸的地界,大多城镇都是开放式的。

“我去调查樊家的情况,你们两人一起搜寻魔修踪迹。”

池宜鸿简洁明了地结束布置。

“这是传讯石蛙,樊城地界,能随时保持联系。”

柳添红则拿出了三个拳头大小的石蛙,分别给了池宜鸿与云禾一人一个。

从他们雷厉风行的做法看,似乎并不是第一次执行类似的任务了,所以颇有几分经验。

“如果发现情况,先通知,再自行判断是否要动手。”

留下这句话后,池宜鸿闪身消失在了视线之中。

剩下两人对视了眼。

最后还是柳添红抿了抿嘴唇道“先去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