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丰厚历史文化的载体,岳阳楼在世人心目中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一座普通的古代楼阁建筑。
自东汉末年横江将军鲁肃始建“阅军楼”开始,岳阳楼至今一共重修了五十多次。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李商隐、韩愈、刘禹锡、张九龄等名人都曾纷至沓来,把酒临风,留下无数气势磅礴、名垂千古的佳作。
滕子京云:“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着”。唐诗、宋文、清联是岳阳楼三座文化艺术高峰,历史人文的意蕴内涵为岳阳楼增添了神韵和灵魂,雄才巨卿的文学作品给历史悠久的岳阳楼注入了一丝难得的灵气。文以楼传,楼以文名,彼此相互成就,在华夏文化史上形成了内涵丰富且独特的岳阳楼文化。
洞庭湖是岳阳楼的风景,岳阳楼却是洞庭湖的标志。岳阳楼依山傍湖,背靠古老的巴陵城,面临一碧万顷的洞庭湖,在背景上开阔又不觉空荡,豁达又不失沉稳。置身于湖光山色、烟波浩渺的水域及巴陵城的建筑背景里,给人以“四面湖山归眼底”之感,这便是因地构筑,借景而生,浑然天成,乃岳阳楼修建者独具匠心之所在。
古代画论云:“楼台殿宇乃山水之眉目,当在开面处为之。”岳阳楼正好占据了山水的“开面”部位,能够看得远,看得尽。洞庭湖碧波如镜,辉映着青翠的君山岛和金碧辉煌的岳阳楼,湖光山影,风光万里,极富诗情画意。
从气势来看,洞庭湖的阳刚之美与君山的阴柔之美相得益彰,实现了总体和谐;从色彩来看,岳阳楼的金碧辉和洞庭湖的银光璀璨以及君山的苍翠葱茏得到统一;从情韵来看,洞庭湖骚动不安的野性,和君山静若处子的甜美以及岳阳楼富丽华美的贵族气息实现了统一。
置身岳阳楼,眼前的一切都令人神摇意夺,逸兴遄飞。难怪自古以来,名人都爱至此登临,且佳作频出。
岳阳楼之美,美在洞庭湖。洞庭湖乃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昔日曾号称“八百里洞庭”,内纳湘、资、沅、澧四水,外接万里长江,气魄宏大。坐落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无论是选址、布局、还是建筑艺术,都达到了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堪称楼湖一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同样的,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
林孝媛拉着夏沫非要在岳阳楼前合影留念,李恩贞再三叮嘱后才勉强同意。林孝媛眉开眼笑地和夏沫站到一起,主动拉起了夏沫的手。开始还只是拉拉手,后面便开始放飞自我,从一起站变成了一起坐,最后变成了一起躺……李恩贞用林孝媛的手机留下了很多合影,三人玩够了才一起步入主楼。
主楼一楼正中是一幅《岳阳楼记》的雕屏,雕屏两侧为晚清着名文学家窦垿的着名长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此联的名气极大,其显着的特点便是用典多。上联介绍了与岳阳楼相关的历史典故,下联则续写岳阳楼的奇和美,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更是言虽尽而意无穷!
虽然天资聪颖,可毕竟是外国人,林孝媛对华夏的传统文化了解得并不完整,对于长联中提到的的杜少陵、范希文、滕子京、吕纯阳等人,有的她知道,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有的却是她知识的盲区,需要夏沫向她仔细讲解才能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