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爸现在在特区打工,已经在家具厂成为技术骨干,不仅设计了好几款新家具给厂里拉到订单,还开始琢磨对厂里的机器进行升级改造。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幺爸的真实写照,初中文化要研究机器压力太大,只有自己一点一点地磨。</P>
幺婶现在的豆芽生意已经早没有去集上摆摊了,都是在家里做批发。幺婶发的豆芽洁白嫩胖,比其他人的豆芽口感都要脆甜,所以很受欢迎。生意好了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请了两个姑表亲戚来帮忙,在后院专门搭了暖房来发豆芽。周边几个集市的零售商慕名来进货,名气一下打了出去,成为老家县城有名的豆芽大户,所以只做批发生意了。</P>
幺爸幺婶计划春节后把家里的地租给别人,再把房子建成三层小洋楼,这样家里就把房屋第一层全部用作豆芽加工作坊,住家都在二楼三楼。</P>
当然村里跟风做豆芽的不少,不过都因为质量的原因比不过幺婶的生意,产量都上不去,也就很多人找幺婶传授经验,让幺婶苦不堪言。所以在电话里逮着宋如岚一顿诉苦,说自己保留手艺不被其他人窥视去很是不容易。</P>
宋如岚听完幺婶说了一大堆,明白幺婶的意思是自己的手艺万一哪天被其他人学去了怎么办?生意就会被别人抢走,所以现在凡事亲力亲为,累得不行。宋如岚开导幺婶,既然自己忙不过来,还不如把技术有偿转让给村里,大家联合起来成立豆芽合作社,幺婶自己作为牵头人,技术入股,按比例分红,把豆芽产业做大成为村里的特色产业,把供货链推广到全县,成为双赢。</P>
幺婶文化水平不高,没能明白宋如岚说的话。不过幺婶脑子灵活,抓到分红这个意思的精髓,把村支书找来专门给宋如岚联系上。</P>
老家村里因为地势在山里交通不便一直富裕不起来,早几年柑橘种植赚了一笔之后没有新兴的农业增长点又沉寂下去。看到周边村的发展导致村支书抓破头皮没想出致富路的点子,只有村里几家人自己各自折腾出了一点名堂,可大多数村民的日子还是没有出路。</P>
宋家的豆芽生意村里是看在眼里的,但终究认为只是小生意罢了,每天卖个百八十斤就了不起了。不过等宋家做起了批发生意,才后知后觉发现豆芽生意也是可以做大的,但现在村里还有红眼病的人认为豆芽生意做不长久,到处都是做豆芽的,竞争一多不就不行了。</P>
可村支书在电话里听宋如岚说村里可以成立合作社,把豆芽做成全村的特色产业,做好后可以垄断全县的豆芽供货,才真正重视起这小小的豆芽。宋如岚又问了老家村里的黄豆种植情况,因为老家黄豆品种是本土老品种,豆香浓郁,虽然产量不高,但做成豆花、豆腐、豆干都很好吃。所以宋如岚建议村里提高黄豆种植面积,把豆制品加工产业作为村里的龙头产业发展。</P>
这通电话把村支书的心里说活泛了,结合农村改革政策,支书知道宋如岚这番指导的含金量太高,马上召开村委班子会议,形成可行性报告,上报乡党委,向上级要批准,要政策要扶持资金。乡里面发现一个好项目报到县里,一路绿灯,批示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