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科举(1 / 2)

封侯 高月 1448 字 11个月前

在第一考场内最大的一顶大帐内,一队陈庆的亲兵送来了一个密封的金盒子,之前蒋彦先过早把诗赋题目交给了赵复生,就有了泄题的可能性,所以重新由陈庆命题,最后一刻才命令亲兵送来。

金盒子就放在方桌上,几名主要考官面面相觑, 金盒子上的缝隙已经被熔化的银汁封死,他们怎么打开?

颜骏对赵复生道:“请赵署令检查有没有被打开过的痕迹。”

赵复生拾起沉重的金盒仔细看了看,摇摇头,颜骏拔出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沿着缝隙轻轻切开,最后把金盒撬开,里面是一个木盒子,木盒里便是陈庆出的题。

众人细看题目,第一道是诗题,‘借物抒怀,或者借景抒怀,诗或词皆可。’题目不难,基本上每个士子都会写几首抒发志向的诗词,但关键是录取名额只有一百人,如果大家都写得好,那就看谁写得更好了。

第二道是赋题,赋始于汉,是一种流传了千年的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宋朝以散文形式写赋, 称为“文赋”,像欧阳修的秋声赋, 苏轼的前赤壁赋等等。

陈庆出的题目是, ‘以抗金报国为主线, 题目可自拟, 千字左右。’

题目都不难,就看士子们各自水平发挥了。

十几名考官开始迅速抄写题目,贴在木架上,在第二通鼓响后由士兵送去各营向士子们展示。

“咚!咚!咚!咚!”

第一通鼓声响起,考场大门关闭,所有士子都必须进帐了,进行考前准备。

晁清的坐位靠帐边,这个位子不太好,监考官会在他身边走来走去,肯定会影响到他的注意力。

每个士子的桌上都有笔墨纸砚,还有浆糊、糊名纸条,还一盏清水,这是用来研墨的,士子们要做的第一的件事就是研墨,然后试笔,桌上有三张稿纸,但不是正式试卷纸。

今天考诗和赋,时间是三個时辰,大概在下午一点半钟结束, 错过了午饭时间, 但考场不提供午饭,也不供应茶水,而且最多只允许提前半个时辰交卷,这就意味着如果早上吃少了,很多人都会饿肚子。

如果谁要去解手方便的,由本帐的监督士兵陪同去最尽头的厕帐。

其实历朝历代的科举都这样,一方面是考文才,另一方面是考意志,其实这次京兆科举还不错了,只考两天,时间也不长。

‘咚!咚!咚!咚!’第二通鼓敲响了,监考官在帐门口高声道:“大家注意,题目进来了。”

所有士子都紧张起来,只见一名士兵举牌走了进来,牌上贴着今天的题目,监考官高声读了两遍,众人纷纷抄在稿纸上,士兵这才去了下面一个大帐,如果士子没有记住,还可以举手询问监考官。

题目很简单,让所有士子松了口气,都觉得自己能发挥很好,谁没有写过几首抒发志向的诗词呢?

但不少聪明的士子开始担心起来,这就意味着明天的对策题会很难,否则拉不开差距,还有人想到了书法和卷面整洁的重要性,恐怕稍有修改就会落榜。

这时监考官开始发放试卷纸,他提醒道:“大家最好先写姓名、考号、桌号,把名字糊住,要不然到最后肯定会有人遗忘,但我再提醒一遍,桌号不要糊,否则会没有完整的卷子。”

桌号是什么意思?因为要考两天,两天的试卷都是当天上交,那么怎么把两天的试卷归并起来?这就要靠桌号了。

比如晁清的桌号是七-二四五,这就表示他是第七分考场,二百四十五号,专门有人会找到两份一样桌号的试卷,归并在一起。

那有人肯定会说,如果今天晚上把桌号告诉审卷官,不就知道是谁的试卷了吗?

当然不可能,桌号是考试前一天才编好,考试前一天晚上才贴上桌子,而审卷官早就被隔离了,根本就无法联系。

当然,考生的智慧是无穷的,或许有人会和某个审卷官事先讲好,我在试卷左下角留三个墨点,但你怎么知道审卷官正好审你的卷子呢?而且故意留记号,会被视为废卷。

所以自古以来,最有效的作弊办法就是事先泄题以及替考,其实替考也很难,若替考者能考上,他为啥不自己参加科举呢?

而且一旦被查到,替考者会被革除功名,风险极大,除非是给了让人无法拒绝的价格。

晁清提名在卷头写上了自己名字和考号,又把浆糊刷在纸条上,这是每一个士子都要训练的基本功,糊名有一定技巧的,不能把名字贴住,否则会把姓名和考号撕毁,就变成无名试卷了。

浆糊只能沿着纸条的边缘抹一圈,然后等墨干透了以后再小心翼翼的贴上,但考生们从小就开始糊名考试,都已经驾轻就熟,基本上不会出问题。

糊名花费的时间比较长,等名字糊好,第三通鼓声敲响了,考试正式开始。

晁清咏志的诗词不知写了多少首,但这会儿让他拿一首出来,他却有点踌躇了,他忽然发现自己写的每一首诗词都拿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