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生对于上位而言,一直都是谋士,至真至诚,全力辅佐。</P>
在上位心中,刘先生是栋梁之材,是肱骨之臣。</P>
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刘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倾尽毕生所学,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助力上位成其功业,实现心中理想,天下太平,百姓富足。</P>
二人在一起,经常出现的场景是:屏退众人,或者进入密室,密谈很久,得出一个结果,然后公之于众。</P>
刘先生以神机妙算着称,每逢与陈友谅、张士诚对决的紧急危难时刻,刘先生勇气奋发,订立计策,神鬼莫测。</P>
这种风格和方式有助于保密,虚虚实实,克敌制胜,成就了淮西将领的赫赫战功。</P>
上位登基后,以文治天下,像刘先生这样满腹经纶的儒士,越来越得到重用。</P>
以前,上位成天和兄弟们在一起,以后,上位要经常和儒士们在一起。</P>
这种心理落差可想而知。</P>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谁在一起的时间长,受谁的影响就大,这是明摆着的事儿。</P>
最让人抓狂的是,上位和儒士们的商议结果还会影响将领们的前途命运。</P>
兄弟们浴血奋战,拼死拼活,到头来要听儒士们讲规矩,讲礼仪,讲为臣之道,严格遵守各项礼制和法令,而这些条条框框是儒臣们制定的。</P>
儒臣们一心只想着对皇上尽忠,他们制定的规则对兄弟们公平吗?那些堆积如山的长篇大论,将士们也没功夫看呐。当然,就算看,也不一定能看懂。</P>
像徐达、常遇春那样心中不搁这些私心杂念的高级将领毕竟是少数。</P>
大部分将领需要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消化心头的郁闷。</P>
在这些将领心中,儒臣大多是一种膈应人的存在,尤其是刘伯温,他深得上位信任,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反驳者很难插得上嘴。</P>
战场上协同作战,靠的是战友之间的信任,这些将领很难将战场上的信任转移到那些儒臣身上,当然,淮西儒臣除外,比如李善长,在将领们心中,他几乎是最可信任的文臣,运输粮草,从无耽搁,笑眯眯协调诸将的关系,不偏不倚,处事公正,深得诸将信服。</P>
刘伯温对上位的忠心天地可鉴,他参考隋唐的府兵制度和以往军队屯田的经验,提出守屯结合的卫所制度构想,以加强上位对军队的控制。</P>
废除各翼统军元帅府,设立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P>
每卫大约五千六百名将士,设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大约一千一百一百二十人,每个千户所设十个百户所,百户所设总旗和小旗,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P>
将士们统一着装,均为红色的战袄战裙,头戴阔檐红皮壮帽。</P>
“将士攻城时,系拖地绵裙,或红或青绿,以其虚胖,箭不能入”。</P>
据说,卫所的最初设想是张昶提出的。</P>
各卫隶属于都指挥使司,大都督府对各地都指挥使司划片管辖。</P>
遇战事,各卫所听从调遣出征,战事结束,则回归原地。</P>
卫所同时接受兵部的管辖,兵部负责将领的选拔任命以及发布军令,但是兵部无权直接指挥调动军队。</P>
大都督府掌管兵籍和军政。</P>
出兵之令和统兵之权分开,兵部掌出兵之令,大都督府掌统兵之权,二者相互节制,犬牙交错,成为一体,全都控制在皇帝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