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陈两名高级将领被俘,张士诚深受震撼,这才发现朱元璋的实力不容小觑,于是派身边的儒士孙君寿带上自己的亲笔信来应天议和。</P>
不像朱元璋信中带刺,张士诚的言辞十分诚恳,开门见山,直接认错,“省知己过,愿与讲和,以解困厄”。</P>
意思是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不该扣留你的使者样宪,也不该诱降徐达部将陈保二,更不该打死你帐下大将耿均用,咱们讲和吧,不打了。</P>
光态度诚恳没用,得拿出实际行动来。</P>
要说有钱就是出手阔绰,张士诚主动提出每年给二十万石粮食,五百两黄金和三百斤白银。</P>
按当时的计量单位,一升米十二文,一斗米一百二十文,一石米是一千两百文,一升米大约一斤半,一石米一百五十斤,二十万石米三千万斤。</P>
这东西已经不少了,李善长都心动了,劝朱元璋说,“要不先假意答应他,等把粮食送过来,咱们再接着打,反正打与不打的主动权掌握在咱们手里”。</P>
李先生一副敦厚模样,想不到内心也如此狡猾。</P>
朱元璋呵呵一乐,不置可否,他另有打算,得先让张士诚把杨宪放回来,吃了这么长时间地苦,性子也应该磨圆了,别动不动和李善长争抢,这让咱很难办,各自办好自己的差不就得了。</P>
朱元璋拿着张士诚的信反复琢磨,“以解困厄”,这说明他处境艰难,日子不好过呀,听说他正在跟苗军将领杨完者争夺杭州,钱塘赋税地,张士诚垂涎已久,志在必得,可偏偏杨完者是块硬骨头,不好啃,张士诚与他交手数次,每次都失败而回,就连智勇双全的张士德都吃了败仗。</P>
两边开战,腹背受敌,压力山大,张士诚苦不堪言,这才派人前来议和。</P>
经过反复思量,朱元璋决定趁火打劫,狮子大开口,当然为表诚意,把俘获的汤、陈二将放回去了。</P>
条件一:归还使者杨宪和俘去的将领。</P>
条件二:每年送五十万石粮食,大约七千五百万斤。</P>
那么张士诚会答应吗?</P>
收到信后,张士诚十分不悦,这也太贪心了吧,不搭理他,双方的讲和再次中断。</P>
就这样,张士诚投桃报李,把杨宪放了回来,五十万石粮食就杳无音讯了。</P>
李善长一脑门子官司,看见杨宪就心烦,他怎么还能回来?张士诚可真够心慈手软地。</P>
讲和不成,就得接着打,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势。</P>
因为生擒汤、陈二将有功,文正被提升为枢密院同佥,地位与徐达、汤和平级。</P>
常遇春从官军总管被提升为统军大元帅。</P>
廖永安率常遇春等将领,统精兵两万前去常州增援。</P>
话说如梦被吓得不轻,有些心灰意冷,也不想留在国公府。</P>
她不喜欢子薰,也曾经故意找茬欺负过子薰,可是她决不会恶意伤人,更何况那是大帅的孩子,大帅对她有救命之恩,可是大帅不信她,夫人爱莫能助,她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P>
她选择去滁州,这是小张夫人的建议。</P>
听说国公爷并未对夫人生疑,小张夫人的病终于痊愈,紧赶着过来示好,帮着出主意,想办法。</P>
周妈妈冷笑不止。</P>
说起来,小张夫人也是个苦命人,丈夫去世了,女儿不满三岁,刚学会说话、走路。</P>
无依无靠,只能左右逢源,四处讨好,生怕稍有闪失,一不小心得罪了人,生活难以为继,小张夫人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P>
郭子兴在世时,她备受宠爱,风光无限,风头盖过正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