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会馆,独自建在靠近运河的大东门东关老街。</P>
而徽州及湖南、江西、岭南等商帮会馆,扎堆于新兴市场小东门一带,反映出商帮势力兴起先后的历史轨迹。</P>
常住扬州的陕西商人不仅经营淮盐,还将业务扩展到典当、布匹、皮货、烟酒等行业。</P>
但既占地利、又得人和的徽商异军突起,咄咄逼人,且因其“左儒右贾”的传统。</P>
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动辄喜欢发起诉讼,与山陕商人屡屡发生商业冲突。</P>
明朝末年扬州有名的商籍之争,实际上正是山陕商人与徽商之间,在商场积怨的一次大爆发。</P>
在盐商云集的淮安、扬州二府,山陕商人因是外省入户定居而获朝廷特批拥有“商籍”。</P>
其子弟可入读淮扬二府的学校,每年还有7个不用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的名额。</P>
而徽商的家乡徽州与淮扬同属南直隶省,按规定,其子弟不得在当地上学。</P>
明崇祯五年,经徽商联名上书,巡查两淮盐政的官员上书,请求凡盐商子弟均可就地入学,获得皇帝批准。</P>
但这无形中损害了原有学籍的山陕商人的利益,引起大家鼓噪。</P>
恰好时任扬州知府又是山西人,支持同乡的抗议,此政策遂缓行。</P>
到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徽商旧事重提,“西人复大喧哗,争讼不已”,终于又不了了之。</P>
直到建奴麻子年间,经徽商多方运作,建奴才特许在扬州商籍下增加7个名额,让徽商子弟就地参加科举考试。</P>
“商籍之争”,历经明清两朝,前后达数十年之久,西商先胜后败,徽商终偿所愿。</P>
其实也折射出在此期间,陕、晋、徽三大商帮在扬州实力对比的盛衰变化。</P>
崇祯十七年3月,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入北京,逼得安徽凤阳人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P>
但镇守辽东的明将吴三桂旋即引清兵入山海关,击败大顺军。</P>
这次改朝换代的战争,给扬州带来了灭顶之灾。</P>
第二年5月,多尔衮率军南下围扬州城,明将史可法坚守城池达半月之久,杀伤清军甚众。</P>
城破后,史可法被俘就义,多尔衮为报复大开杀戒,造成“扬州十日”惨剧,民众死80万。</P>
扬州城中西商、徽商及各地商人亦难幸免,有明一代两淮盐业兴盛带来的商业繁华,毁于一旦。</P>
入清以后,建奴亦思恢复经济民生,以稳固统治,而盐税数额巨大,两淮盐业的复兴自然是重中之重。</P>
为躲避战火退走的盐商陆续再聚扬州,扬州盐业达到又一高峰。</P>
极盛之时,每年经扬州运销的盐达160多万引,仅盐课一项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P>
当时食盐从海滨盐场经扬州转运到各省市场,价格可涨10倍以上。</P>
据估算,乾隆三十七年,扬州盐商每年赚银1500万两以上,缴纳盐课600万两以上,占全国盐税六成左右。</P>
这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为全世界的32%,而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就占了全世界经济总量的8%。</P>
不过,此时的扬州盐业,已是徽商的天下。</P>
曾经紧密合作的陕西商人与山西商人之间貌合神离,陕商在扬州迅速衰落,只剩下大约十几家盐商,不能称帮,难成气候。</P>
从陕商自身情况看,迁居扬州成为专业盐商后,他们虽凭长期积累的财力一度压制后起的徽商。</P>
可毕竟远离故土,西北内陆与比邻江南的淮扬,民风商俗差异太大,很难真正融入当地,而近水楼台的徽商却不存在这个障碍。</P>
陕西盐商受挫于徽帮,无奈退出扬州盐业市场,却并未从此消沉。</P>
同样饱受明末战乱蹂躏的四川,给了他们另起炉灶的机会。</P>
明末张献忠大西军入川,与建奴激战三年,战火所及,生灵涂炭,川中人口大减。</P>
清初大量陕西人南下垦荒,形式“秦人填四川”的移民潮。</P>
头戴皮瓜帽,身披钱搭子的陕西商人,也相继入川创业。</P>
陕商最初在四川创办钱庄、典当行和商号以积累资本,时人记述称“川省正经字号皆属陕帮”。</P>
陕商以“借地入股”方式介入川中井盐生产,“川省井盐投资秦人占十之七八”。</P>
一举成为左右自贡盐场的大型盐商资本集团,闻名后世的自贡盐业,可以说是陕商一手促成的。</P>
此时的陕商不光经营盐业,足迹也不限于四川一地。</P>
他们意识到银钱业是最赚钱的生意,把钱庄、当铺开遍了四川、甘肃大地。</P>
且组织严密,办事认真,又实行低息经营策略,让利以吸引地方上众多公私客户。</P>
加上这些省区民风俭朴,“十当九赎,不愿当死”,陕西钱商遂聚拢了巨额财富,一度掌握着四川及兰州、西宁等地的金融命脉。</P>
如成都一地,就有陕西三原、泾阳两县人开的当铺48家。</P>
清代兰州七家最大的钱庄中,有四家是西安、三原老字号在当地开的分店,后来钱庄衍化成金店,几乎清一色由陕西商人控制。</P>
至于茶叶、布业、皮货、药材、水烟、木业等等,都是陕商涉足的大宗行业。</P>
尤其是西南、西北市场,明清两代,几乎都是陕商或山陕商人的天下。</P>
同样失意于扬州的山西商人,几乎就此完全退出了盐业。</P>
由于山西接近京师,在满清统一全国过程中,山西商人又以财力资助,颇得新朝廷欢心。</P>
顺治初年,清政府将山西旅居蒙古富商范永斗召为内务府皇商。</P>
并他赐田产于张家口,委托其往来关内外,负责为皇家采购皮货等物资。</P>
晋商得到朝廷额外恩宠,后来转营票号,涉足金融,上演了另一段商业传奇故事。</P>
而立足长江三角洲的徽商,则独领江南经济风骚,势力之大,一时无人能及。</P>
19世纪中叶,曾经势同水火、后来各据一方的陕商与徽商,几乎同时遭到兵灾浩劫,自此走向衰落。</P>
长达十四年的太平天国战争,主要在长三角一带展开。</P>
太平军与清军反复拉锯,战况惨烈,徽帮中人命且不保,何谈经商?</P>
他们纷纷抛弃产业,撤回徽州老家躲避战乱,商业元气难免大伤。</P>
同治六年,陕甘发生大规模回民起义,陕西商人最为集中的渭北各县如三原、泾阳等,遭受重创,各家富室大户,几乎彻底被扫荡。</P>
随后,左宗棠等率百万清兵入陕征剿十余年,派粮征饷、捐资助剿,让陕商数百年积累的巨量财富,旦夕之间,消耗殆尽。</P>
加上顾念乡土的在外陕商纷纷变卖产业,携资回来重建家园,各地陕商经营业务停顿。</P>
辉煌数百年的一代雄商,竟然从此一蹶不振,以至于渐为世人所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