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四个儿子,以及掌握襄白旗的侄子杜度,掌握了“十固山执政贝勒”中的一半席位,他们都是代善的拥趸。</P>
所以,只要他愿意,翻盘不算难事。</P>
阿敏虽然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但他拥有镶蓝旗,还有两位亲弟弟的支持,他们都是执政贝勒,实力一点都不弱。</P>
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跟皇太极不对付。</P>
他却拥有正蓝旗,其同母弟弟也是执政贝勒。</P>
当然还有多尔衮,哥仨手上拥有正白旗,多尔衮本人拥有十五个牛录,而且阿巴亥声称,努尔哈赤生前有遗言,传位于多尔衮。</P>
可以说形势相当复杂,皇太极一点不占优势。</P>
五位候选人如果都各怀私心,确实结果有点麻。</P>
问题是实力最强的代善,在儿子们的劝说下,选择了支持皇太极。</P>
代善的这个决定,让势均力敌的天平,立刻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失衡。</P>
这就是皇太极能够逆转接班的最重要原因。</P>
问题又来了,当年德因泽状告阿巴亥和代善有一腿,很多人认为,背后那双黑手其实就是皇太极。</P>
那么代善在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为何放弃竞争?</P>
又为何选择支持仇敌皇太极,而不是阿巴亥的儿子多尔衮?</P>
皇太极不可能是德因泽的后台。努尔哈赤死后,德因泽和阿济根,跟阿巴亥一样,被勒令殉葬。</P>
假如德因泽是皇太极的后台,一定会要求皇太极出手相救。</P>
皇太极为了保住秘密,也一定会救德因泽,可事实上皇太极并没有与德因泽发生任何关联。</P>
其实玩阴谋的人,无论手段多高明,时间久了早晚会露马脚。</P>
代善不傻,不可能被皇太极长期欺瞒而不自知。</P>
至于同样接受阿巴亥酒食,皇太极为何就不吃,这说明人家政治敏感性比代善高出一大截!</P>
别看代善实力强,可事实上,他的儿子、侄子们,基本都是皇太极的拥趸,尤其是老大岳托和老三萨哈廉。</P>
代善就是在子侄们的劝说下,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转而支持皇太极。</P>
托等人是如何说服代善的呢?当时的局势呗。</P>
努尔哈赤去世时,后金的未来还很不明朗。</P>
大明虽然节节败退,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谁敢保证没了努尔哈赤的后金,还能不断创造军事奇迹?</P>
除了大明外,南边有大明的死党朝鲜,北面有贼心不死的蒙古,稍不留神,后金就会被他们包饺子。</P>
另外,爱新觉罗家族内部危机重重,努尔哈赤的子侄们并不和睦,八大贝勒之间明争暗斗。</P>
请注意,他们可都是有各自的武装,一言不合就容易擦枪走火。</P>
以代善的军事实力,登基不难,可要想制服他们实在不易。</P>
代善是一个聪明人,又不喜欢勾心斗角,所以衡量再三,觉得还是当个逍遥王爷更舒服。</P>
此刻主动退还能捞个拥立之功,不然被轰下台那就惨了!</P>
当代善见皇太极目光看来,他马上明白皇太极的意思,于是轻咳一声,上前施礼:</P>
“皇上,臣认为肃亲王此言有理,趁明国秋收突然入关劫掠一番,不但可保大清安全过冬,蒙古人也能趁机捞些好处,双赢啊!”</P>
在代善之后,郑亲王济尔哈朗立即上前躬身施礼:</P>
“皇上,奴才以为肃亲王和礼亲王所言极是,臣支持两位亲王建议,不然明狗肯定会认为我八旗弓箭射不远了……”</P>
这两位亲王都是皇太极的铁杆支持者,当然要力挺皇太极和豪格。</P>
老代善凭老资格在皇太极面前自称为臣,济尔哈朗却不敢,他只能自称奴才。</P>
在他们之后,正红旗旗主岳托等人纷纷上前拜倒附议……</P>
而多尔衮依然不动声色,只是淡淡看着这群人的表演。</P>
按道理以前狂妄的豫亲王多铎也应该上前请战或支持,可在被明军吊打两次后,他不但反对现在入关,甚至心里甚至在暗骂:</P>
“一群傻逼,在大清火器兵没有练出来之前入关劫掠,明军绝对会用火铳教你们做人……”</P>
皇太极满意点点头:</P>
“好,那就这样决定,传旨,岳托为主帅,萨哈廉为副将,抽调五千满八旗,两万蒙八旗,一万汉八旗,一万朝鲜八旗,五万大军在一个月内入关。切记不要攻打坚城,若不敌明军要及时撤回,不得与明军在关内纠缠……”</P>
其实皇太极这次入关也只是试探性进攻,他想看看明军现在实力究竟强大到什么程度,算是未雨绸缪吧!</P>
岳托和萨哈廉兄弟立即上前跪倒:</P>
“奴才遵旨!”</P>
皇太极看看孔友德道:</P>
“恭顺王,你命人抽调三千火铳兵跟随岳托入关,朕要看看大清训练的火器兵是否形成战斗力。”</P>
孔友德急忙跪倒:</P>
“奴才遵旨!”</P>
孔友德退下后,皇太极看向郑亲王济尔哈朗:</P>
“郑亲王,你率领镶蓝旗,再从乌真超哈营调二十门大炮死守盖州等地,切记只守不攻,让明军只能在复州以南霍霍……”</P>
济尔哈朗急忙躬身领旨:</P>
“奴才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