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历史评论者,总是喜欢将那些言官树立为正义使者和道德化身。</P>
暗自揣度,或许是因为评论历史的人也多半是文人,而那些言官们也基本是文人。</P>
兔死狐悲,同类相怜,所以很容易笔下留情,进而有意拔高,进而着力粉饰。</P>
但明朝的言官,却不得不让我们换个视角去看待这个历史色彩太过浓厚的群体。</P>
明朝言官的阴暗面或者说罪过,可用“滥”“贪”“凶”“狠”四个字来高度概括。</P>
而深受这“四宗罪”之害最深的,莫过于万历皇帝。</P>
明朝虽然表明上亡于崇祯当朝,但实质上在万历皇帝的时候,明朝已经是病入膏肓。</P>
而明朝死亡气息的加重,言官们“功不可没”。</P>
在有明一朝,言官们可以纠弹、批判、攻击的对象,上至天子、中至群臣、下至百姓。</P>
言官们可以发表言论的话题更是宽泛至极,上至军国大事的优劣得失,下至衣食住行中的鸡毛蒜皮。</P>
明面上的言谈举止,暗处里的闺阁秘事,都可以堂而皇之成为言官的把柄。</P>
即便是没有发生过的事,也可以按照“风闻奏事”的逻辑进行推理演绎。</P>
总而言之,只要言官有想法、有创意,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骂,弹劾、批评泛滥成灾。</P>
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仅听官职名称“评事”就可以得知他是正儿八经的言官。</P>
他曾经给万历皇帝写过一道《酒色财气四箴疏》,措辞极为激烈严厉。</P>
几乎就是指着皇帝的鼻子破口大骂,在雒于仁的奏疏里。</P>
万历皇帝就是一个好色无度、贪婪无比、残暴不仁、昏聩无能到了极点的,五毒俱全、毫无善处的人间败类、衣冠禽兽。</P>
如果今天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攻击谩骂甚至人格侮辱。</P>
脾气暴躁的很可能当场爆发,大打出手。</P>
冷静、理性的也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P>
但可惜身为皇帝,拥有最高权力的万历,也只能忍气吞声。</P>
实在气不过了,就把雒于仁革职为民作罢。</P>
在整个明朝,除朱元璋敢下狠手,朱棣敢于把顶撞自己的方孝孺株族。</P>
再没有哪个皇帝敢于因为言论而杀戮官员。</P>
杀戮言官是明朝皇帝最不愿意背负的罪名。</P>
这也成为明朝言官弹劾泛滥成灾的根本原因。</P>
言官往往以朝廷的清流自居,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圣训国法、纲常伦理、道德公义的掌握者。</P>
所以一旦出口就理直气壮,给人一副公道正派、大义凛然的感觉。</P>
但如果仔细研究一些发生在明朝的弹劾案例,就会发现并非所有的言官都是出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于公理道德实施口诛笔伐的。</P>
言官们很可能不贪财色、不谋富贵,但他们贪恋名气、名声、名望。</P>
名与利是对等的,是无形资产,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利益。</P>
对于名的刻意、肆意追求,其本质也是一种贪婪。</P>
为了求名、出名,吹毛求疵、捕风捉影已经是小儿科。</P>
言官们公认,并且一贯奉行的风格是事有唯恐不骇人听闻、立论唯恐不偏执极端、言辞唯恐不夸张激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