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 朱高炽的宏图(2 / 2)

道德与良知是人类社会的共识,非要特立独行的解释其余标准,已经是违背道德与良知了,可以通过发展,经济基础的提升,来改变社会道德水平,却不能一味的强求,长期只会拔苗助长。

例如长期贫穷饥饿的社会里,百姓们最想要的是吃饱肚子,你却非要让百姓们追求教育,追求君子之风,这就是违背道德与良知的。

朱瞻基听到父亲的教诲陷入了沉思。

朱高炽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人需要不断的学习,然后通过社会阅历的丰富,懂得更深的社会逻辑,明白一些道理,看透一些事物。

儿子还年轻,朱高炽没有指望朱瞻基是天才。

人人都是普通人,指望普通人是天才,岂不是倒行逆施,儿子能保持道德与良知,已经是不错的继承人了。然后朱高炽看向杨溥。

五十七岁的杨溥沉了一下肩膀。

还是太子的时候,皇上就把嫡长子交给自己学习,聪明人不需要多言,杨溥觉得自己做的不太好,辜负了皇帝的期望。

因为想要培育一位像眼前皇帝一样伟大的君主,实在是太难了。

教导了太子后,朱高炽返回了武楼,开始回复朱能的奏疏,同意朱能意见,借助德里苏丹国复杂的内政,政治为主,军事为辅,尽快结束当地的战争。

西部七省生产的粮食,只能做到自给自足,无法供应大军。

大军的补给和粮草皆来自内地。

西部七省短暂的繁荣,是大军抵达后,不管带去了消费,还带去了粮食与商品,完全是内地支撑起来的,并没有与内地的经济形成有序的循环。

如果西部七省的农业能做到自给自足,那么才有一定的资源交换基础,起码明军士兵可以使用粮票与当地进行贸易,而不是使用自己的军粮。

但是呢,如果西部七省农业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也不会长期的混乱了,虽然有部分地区平原,但总体上无法满足,贫穷是地方特色。

最初的时候,靠着与中国人进行中转商贸获得利益和物资,发达了许多的年份,并孕育出一定的文明,后来随着中国的内乱,以及蒙古人的崛起,当地的商贸彻底断绝,这些地方的经济也彻底衰败了下去。

这些地方随着中国兴而兴,也随着中国衰而衰。

最高光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富强的时期,那就是大唐,大唐在西域的经济政策,以及频繁的贸易,提供丰富的商品,为中亚地区的经济繁荣起到了根本性的主导作用。

但是朱高炽不想学习大唐。

大唐太开放了,开放到了没有丝毫限制,边疆部落的快速发展,制度上的跳跃升华等等,都是在唐朝时期成型的,可以说北宋的外部压力,除了气候温度上升让边疆地区的粮食率上升外,也有边疆地区继承唐制的“遗产”,给予了中原巨大的压力。

大辽国就是继承的部分唐制,吸取了部分的唐朝遗产。

北宋并不弱,立国之初也是顶着大辽国的压力,四面都是敌对势力的局势下,一一打败周边割据势力。

北宋的经济文化一直领先世界,开封的繁华更是千古绝唱。

北宋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北宋的经济发展也达到了巅峰,国库收入非常可观。

然而主要是由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失去了天然的麻城草原,乃至大辽国的强盛,这对宋朝的军事是致命的打击。

当然了,北宋肯定也有自己的原因,重文轻武的政策也限制了军事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无论如何,朱高炽的眼里大唐太开放了,完全没有防备。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后世的老鹰是个强大的对手,他就不给竞争者机会,绝对要全力以赴的打压,这一点上老鹰比大唐要做得好。

——

洪熙二年。

朱能收到了皇帝陛下的回复后,与西部七省的文武总督和都督进行了多番的协商与沟通,正式改变了最初的做法,不再谋求对地方的接管。

大明人讲究仁义道德,接管地方后,对于地方上的一切抱有义务的心态。

西部七省多年来的治理,已经耗尽了朝廷的心力,连西部七省都是如此,更不提巴里黑地区,后世阿富汗的贫瘠是出了名的。

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气候还干旱,注定了这片地区的贫瘠。

朝廷不愿意再浪费力气治理地方,为了次大陆的土地,还要付出几十倍的力气支援建设巴里黑地区,太多的人无法接受。

地方上的军事贵族被消灭了,换了大明人封的土官与流官,但是气候与地理条件没有变化,想要发展农业生产,大明需要在当地建设农业灌溉系统,以及农业技术的普及,无论哪一样对于大明都是投入大于回报的工程,并且是持续性的付出。

在西部七省的投入,二十余年下来,才算是有了自给自足的样貌,对于更贫瘠的巴里黑地区,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技术人员们都没有信心。

所以虽然头上换了人,可是巴里黑地区的百姓们仍然过得困苦,仍然吃不饱饭,既然吃不饱饭,当然还是要造反,还是要劫掠。

才稳定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巴里黑地区又开始恢复到原貌,哪怕是明军也无能为力,这并不是战争能决定的事情。

三万余明军在萨特莱季河的北部木尔坦地区,与十万总督军进行了决战,这是一场赌博性的行为,因为巴里黑地区的判断,明军的支援军队没有如期抵达。

任礼思考了德里苏丹国总督军与自身的实力差距后,质疑发动了决战。

数倍于明军的规模,赫鲁勒·洛迪总督非常的有信心,要在此地彻底歼灭三万明军,消灭入侵德里苏丹国明军的主力,然后夺回拉合尔城。

除了在各地留守的军队士兵,任礼并没有让亲王与郡王回避,郡王手里的几百护卫是精锐中的精锐,无论是装备还是士气。

被寄予厚望的朱瞻墉没有恐惧,反而热血沸腾,当军号响了后,根据事先的约定,朱瞻墉带着四百余最精锐的明军士兵们发动了冲锋。

朱高燧望着箭矢一般的队伍,眼睛忍不住湿润了起来,他仿佛看到了二哥的影子。

当年父王亲征的时候,自己在父王身边照顾,二哥就是这般横冲直撞,所过之处无一合之地,犹如钢铁洪流一般摧毁所有的抵抗势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