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 朱瞻基的稚嫩(2 / 2)

朱棣想了想,认可了儿子的想法。

后世都说新大陆的土著自相残杀,其实世界上哪个地区不是如此,但是非说土著们自相残杀才导致他们的灭绝就有点可笑了。

合着新大陆的土著自相残杀了几千年,人口并没有灭绝的迹象,反倒是西方人到了后,土著就自相残杀的绝迹了?

其实屠戮不屠戮有什么好说的呢,成王败寇罢了。

几个西方国家在新大陆的扩张的确是靠着屠戮,但与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不同,属于先进文明屠戮落后文明,所以落后文明的灭绝,成为了那几个西方国家发展的养料。

这与游牧民族劫掠亚洲东欧是不同的。

前者通过生产力发展推进了他们的文明,后者只是财富转移带来文明的破坏和倒退。

中国古代的扩张,把苦寒之地、烟瘴之地变成富庶肥沃的土地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过呢,中华文明讲究仁德自然,这就是不同的差距。

比如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就是因为大量北方人口南迁,通过生产改善了自然环境,从而促进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资源,导致人口大增长。

只不过呢,西方人占据了世界上多数的肥沃土地,而工业化的模式他们又保不住了,大量的非西方国家开始兴起,而他们的国民又不再勤奋。

在竞争不过的形势下,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和资源,不让新兴的国家靠着自己的武力来抢占他们的胜利成果,所以又提出了所谓的现代秩序,包装上文明二字。

只要不打大仗,他们靠着他们抢夺的胜利果实,发达的人均资源条件下,无论如何他们都能躺赢,属于对他们最有利的方式。

其实与历史上的明朝是一样的道理。

占据最肥沃土地的大明,只要求周边的势力安稳即可,因为不打仗对于大明是有利的。

同样的道理。

缅甸宣慰司形势复杂,大明又刚刚结束了在暹罗的战事,只要战争规模不超过大明的底线,没有危及到大明的发展,朱高炽并不急。

等暹罗、真腊两国的铁道修建好之后,才是大明最好的时机。

当下的暹罗已经残了,彻底依附大明,而真腊东边是占城,右边是大明芭提牙雅都司,北边是老挝宣慰司,南边则是大海,在大明海军的大炮之下。

等这些地区彻底消化完毕,推行宗藩体系,乃至于改土归流,将是大明在整个南洋真正贯彻宗藩体系,加强治理的时候。

朱棣内心暗叹。

自己这个长子,朱棣实在是佩服,佩服其耐心,能忍得住急躁,选择对百姓最有利的发展道路,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品德。

都知道修建大运河的好处。

可是怎么修的选择却有很多。

与朱棣分别后,朱高炽回到了文华殿,不久后,收到了儿子写的密疏。

朱高炽对于杨溥非常的认可,如果不是杨溥要求儿子以密疏的方式上呈,那么太孙第一次正式的奏疏就会被否决,对于太孙的威信很不利。

老成持才的重臣,的确是国家之福。

朱高炽没有公开这封密疏,只是叫来了杨士奇几位大臣,小规模的传阅,他想看看内阁当下的水平,具不具备他的要求。

杨士奇等人看后,很快得出了结论,不能答应太孙的要求。

朱高炽露出欣慰的笑容,虽然杨士奇等人的理由不够完善,可是已经够了,朱高炽这才全面的解释。

“农业是有限的,工业是无限的,工业国的秘密就在这里了。”

“大明工局自己造一艘船需要十万,从民间商行买一艘只需要五万,但自己造除了铁矿石成本其他附加值是留在内部循环的。”

“我当然知道海外人力低廉的优势,可是与我内部有什么干连呢?”

“技术传播了出去,为海外带去了技术岗位,也为海外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着外购五万元是全部流失到外部的。”

“请一定注意,国内的内部循环的利益是社会分配模式,我多年来严格控制海外的工业化竞争,就是为了保证国内这套制度得以施行下去。”

朱高炽的解释,令几位大臣深思起来。

制度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了,看你锚定是什么,是国家还是个体。

朱高炽笑道:“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秘密也在这里,它根本不追求经营性质的那种售价减去成本后的销售利润,看中的是大循环,工农业总产值全是它的利润,当然是越大越好。”

这也是为何社会主义国家搞工业如此凶残的原因,成本无限趋于零,又不求经营性利润,那还不一下子就是几何级爆炸性增长。

毛熊二战前还是使用锄头的农业国,二战后就变成了钢铁洪流,如此短的时间带来的巨大成就就是这样的原因。

包括历史上的李鸿章说“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这就是典型的农业思维,搞了一辈子洋务,还是只能看到工业的表象,看到的是那些枪炮轮船,林立的工厂,还在比售价,根本不知道“工业国”这三个字代表什么。

老鹰的企业为了成本在全世界订购配件,但德国的克虏伯也好,苏联工厂也罢,它们不追求成本,就看自己国家有没有。

能自己生产绝对自己生产,能在国内配套的部件绝不外购。

不怕工厂大,社学县学各所学校随便建,洗澡澡堂蒸汽锅炉全用上也没事,再臃肿那也是内部循环,如果不会看结构,就会把它看成粗浅的大锅饭。

资本与社会模式各有利弊,长短板同样明显,制度不过是工具,是为百姓服务的,行不行看的是舵手。

当下的大明,如此优越的基础,朱高炽当然选择最好的道路,怎么可能去开历史的倒车河呢。

无论是高丽也好,海外地区也好,当下只能成为大明廉价资源的供应地,并且需要通过关税调控之下,避免国内生产链被竞争,导致社会资源分配模式以人为本无以为继,同时也是让百姓们保持奋斗与劳动的底气。

但是近年来,民间资本的规模与呼声越来越大,竟然已经能影响到大明未来的储君,朱高炽到底要重视起来了。

打压是下策。

朱高炽交给了杨士奇等人一个难题。

如何妥善的解决此事,如果内阁能给自己满意的答案,朱高炽将会进行下一步的改革,如果内阁的答案无法让朱高炽满意,那说明大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发展和改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