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 被炸的铁道(2 / 2)

犹如唐朝为边疆带去了内地的制度和文化,人口比例却不高,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历史已经证明了,不利于文明的发展。

在朱高炽的计划中,次大陆中大明的人口,至少要在次大陆占比六成以上,朱高炽才不会阻碍次大陆的发展,否则无论是西部七省,还是次大陆的生产力,必须受到打压和阻碍。

在社会资源分配模式体系和工业布局中,形成离开中原就不能完善自己工业体系的环境。

至少万一发生大明经济崩溃了,西部七省和次大陆分裂,也不会造成对大明本土的威胁,让大明仍然保持了碾压的优势基础。

“铁道工程部做的很好,非常的不错,在各地区的成果值得朝廷的肯定。”朱高炽开口说道,“铁道不光是大明的血管,也是大明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带动了全社会的生产力大发展。”

金州的解剖学发展多年,血管成为了新的中医成果发现,并且被人熟知,人体的构成,大明的大夫们已经很了然,欠缺的是微光层的发现,这就不是光靠医学的发展可以解决的,需要的是更多行业的进步互相反哺。

大明两百万的铁道工人,背后是千万的人口,因为铁道工程的原因,带来了千万人口的消费力,可以说大明有今日的高度,铁道起到了一半的作用。

加上上百万的战俘和阉工,才是大明二十余年来,成功修建了如此多铁道的原因。既满足了有限的生产力下,修建铁道需要的人力和物力,又保障了经济循环的构架。

两百万铁道工人,背后又是几百万的产业链工人,涉及矿业、冶铁业等等,几千万的消费力,促进了行行业业的需求和旺盛。

也是为什么大明商人们在高丽种了那么多的黄麻庄园,仍然无法追上大明年年增长的需求。

所以朱高炽为什么更看重南洋。

南洋不光能提供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非农人口,又让大明可以做到征服次大陆,纳入中华文明的经济体系,修建更多的铁道,促进更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

靠着这个模式,大明在南洋与次大陆的发展过程中,至少可以吃两三代人的红利,朱高炽就不信,到了那样的地步,如此强盛的需求下,大明还不能彻底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

“为了打造铁道在南洋铺设的顺利环境,所以波隆多罗阇此人,大明是必须除去的,不是因为他阻碍大明商人们做生意,这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此人的存在,会成为铁道修建的障碍,危及大明的核心国政,所以大明必须用一切手段抹除此人,以儆效尤,让任何人不敢阻碍大明铁道的修建和私下破坏。”

礼部尚书吕震,彻底明白了太子殿下的思路。

“臣回绝莱洛迦沙达纳。”

朱高炽点了点头。

徐宁嘴巴动了动,最后又止住了。

他想着没必要直接拒绝,可以与莱洛迦沙达纳多谈谈,让他们抱着侥幸的心理,不会做出最强硬的抵抗,可是想到太子殿下的以儆效尤,徐宁有些明悟。

此次,太子殿下要碾压过去,让南洋所有的势力看看,与大明作对的下场。

南洋太复杂了。

光一个缅甸就有无数的势力,包括八百大缅也是如此,虽然大明封了当地土司,实际上八百大面仍然是部落的形势,无数的部落,大明无法面面俱到,每一个都去沟通协商。

那么一个不能得罪的大明,就是很好的做法。

莱洛迦沙达纳没想到这回来到大明,遇到了如此强硬的态度,没有大臣愿意见他,礼部的官员出面告诉他,留下一句话,波隆多罗阇只有全面接受大明要求的出路。

无可奈何,莱洛迦沙达纳只能返回暹罗南部,带回去大明的态度。

蒸汽机火车的时速,最开始是每个时辰六十里,其实蒸汽机火车的速度,早就已经可以提升了,最后延缓了多年,提速到了平均每个时辰八十里,也就是一个小时四十里的时速,按照现在火车蒸汽机的效率,最快的时候,可以达到每个时辰百里。

八百里加急需要付出的巨大人力物力,在如今的大明,早就普及了下来。

广东到京城只需要四天。

北平到京城只需要三半。

从亦力把里行省省府委鲁母,也就是后世的乌鲁木齐到南京,只需要九天。但是撒马尔罕的铁道还没有修建好,就算通车了,也需要半个月。

大明西部最远的,实控马什哈德地区,铁道还未开始动工,哪怕建成了,也是需要近一个月,往返一趟需要两个月。

四川。

马定国的老家。

湖北行省武昌工人子弟学校,三百多名孩子乘坐铁道抵达了此地,与之相对,四川重庆工人子弟学校的孩子们,乘坐火车去了湖北行省。

他们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到别人熟悉的地方,别人来到他们熟悉的地方。

“当时因为修建桥梁的技术不足,所以这段的铁路,沿着山坡向上,又因为蒸汽机的动力不足,你们看。”教谕们带着自己的学生,走访已经舍弃的铁轨旁的蒸汽机室。

“通过固定在地面的蒸汽机动作动力,用钩子连接火车头,为蒸汽机火车弥补动力的不足,让火车一段段的爬坡。”

孩子们好奇的围着废弃的亭子,每八九百步就有一个这样的亭子,铁道会在亭子处弯折一段,整个山上,有十几个这样的亭子。

亭子旁有小屋,供给工作人员们休息。

荒废的小屋内,还有工人们遗留下来的桌椅,上面布满了灰尘,长出了新的小草。

“那如果钩子断了怎么办。”

一名学生望着山脚下,露出担忧的眼神。

“出过这样的事故,所以铁道工程部的叔叔们,经过深思熟虑,放弃了这一段的旧铁道,你们看到那边的短隧道没有,是工人叔叔们用火药一段段炸出来的。”

“啊。”

孩子们惊呼。

“不过现在有了新的技术,解决了蒸汽机马力不足的缺点,为了获得更好的动力,发明家叔叔们,在水箱里原本的金属管上,扩充到了二十五根,当锅炉点着后,热气会通过金属管加热里面的水产生蒸汽,蒸汽带动活塞运动,通过曲柄原理带动车轮。”

“你们谁还记得课堂上讲过的,活塞的发明过程啊?”

“我。”

“我。”

孩子们纷纷举手。

教谕点了最热烈的孩子,那孩子快速的说道:“最初抽水蒸汽机使用的活塞,是万爷爷改进的。”

“聪明的万爷爷,用到处都有的稻草填补了活塞漏气。”

“后来韩有昌叔叔在活塞上加了圈,发明了加盖原理,也就是现在蒸汽机火车头使用的活塞,被称为第三代蒸汽机的发明者。”

“轮船用的蒸汽机技术,也是韩有昌叔叔改进的,被称为三代半蒸汽机技术,为什么被称为三代半,因为效率上没有发生质的突破。”

“很好。”

虽然孩子说了很多问题之外的回答,教谕仍然给予了赞扬。

孩子得意的抬起头。

学生们的游学,是学校与学校对接。

重庆的工人子弟学校,前几年与贵州那边互相游学,今年改为与湖北行省,并且在礼部的组织下,提倡扩大游学范围,保障每名孩子毕业前,能去更多的地方。

孩子们参观完后,返回了重庆工人子弟学校,学校里有宿舍,有食堂,降低了游学的成本。这样的游学过程,在各所学校的资源互换,以及铁道的便利下,并没有超过礼部的能力。

教谕在教室里布置了作业,每名孩子写一篇游记。

孩子们很兴奋。

“先生辛苦了。”

孩子们整齐的起立,弯腰恭送教谕离开教室,教谕严肃的回礼后,方踏步离开教室,当教谕的身影消失在门口,孩子们立刻热闹了起来。

他们见到了更多的新事物,开阔了视野。

“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聪明。”

重庆工人子弟学校留下来的教谕,与武昌工人子弟学校来的教谕们闲聊,感叹学生们的变化,他们也乐在其中。

礼是文明的根基。

教谕在教室内回礼弯腰,随后回到了公房,听到外地同行们的手法,也认可的点了点头,加入参与了这个话题。

那座小山的短隧道里。

一辆火车驶过,火车的车厢里运输的都是货物,车厢里满载的竹片运输到湖北和浙江等地区。

“咔嚓咔嚓。”

学徒们汗流浃背,车夫盯着前方。

”轰!”

爆炸声摧毁了铁道。

火车出轨。

货物洒的漫山遍野。

火车头的车夫与几名学徒当场死亡,土司带着部族的青壮,看到全部是竹片,气的破口大骂,很快窜回了山区。(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