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有庞大的体系来支撑这个理念,也无法尽善尽美,何况如今的大明。
太极说用得好,将会让大明的社会更上一层楼,用的不好,带来的就是大危险,导致社会思想的巨大分裂,从而引发社会动荡。
“在看一看。”
朱高炽决定缓一缓。
现在的局势不太明朗,拖延有时候也是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众人明白了太子殿下的心意。
太子殿下并不是完全抗拒多元论,果然不愧是太子殿下,连赵胜也松了口气,他的心底里,期盼的也是太子殿下能和多元论并道而行。
朱高炽把众人的表情看在眼里,内心忍不住感叹。
谁也不希望自己头上有个权利无限大的人,可以破坏规矩。
正如老百姓。
绝对不会希望自己头上的地方官是不遵守法律规定,不秉持道德操守的官员。
这也是社会共识。
无论古今中外。
——
山东。
礼仪之乡。
曹端故地重游,与他结伴的是好友姜宾知。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乡音,人们的生活,社会风俗,是人们最好的见识和开拓视野的方式,游学从不过时。
“古人言,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
佛庙。
两人吃了斋饭后,闲逛于山中。
山中有狼。
二人腰间携带利器防身。
“是啊。”
姜宾知叹道。
“以前只有富家子弟才能游学,贫家子弟如何游学的起。今非昔比,天下学校组织游学,北平和京城游学之风最胜,这两地的学子们,未来必定独占鳌头。”
“太祖皇帝初创八股文,就是考虑到平民子弟穷困,如今太子殿下的新政,的确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可隐患也不少。”
“如此的问题不加以解决,恐怕要不了多少年,两地子弟就垄断了教育资源,别地子弟无法出头,又或者富裕地区远远超过贫穷地区。”
“太祖朝,闽籍等地的进士不少,这些年来,北平和京城子弟数量急速增加。”
听到好友的说法,曹端认可的点头。
好友的见识深远,与之交谈,常常所获匪浅。
“不过我相信太子殿下会有改进手腕的。”
曹端笑道。
姜宾知好奇的打量同伴。
太极说是什么?
好友为何“隐姓埋名”多年?
大家知己知彼。
“你既然如此崇拜太子殿下,为何有兴起太极说?又为何要离开故土,远去波斯阿拉伯各地?”姜宾知问道。
知己要离开中国。
这一别不知道何日再见,所以姜宾知放下手里的事情,陪着知己游历山水,算是最后的告别。
“圣君是天下所求也。”
“可圣君也有大弊。”
曹端平静的说道:“我反的并不是太子殿下,更不反皇帝,我认为,皇帝的存在,反而是大明天下稳定的根本,否则才是社稷之祸也。”
“但是三代之治,皇权的空前绝后,同样令人堪忧啊。犹如太极,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合万事生,这才是天道。”
姜宾知理解好友的忧虑。
“你的忧虑不在当下,而在未来。可是未来的事,谁又能预料呢,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又道天意难测,过好当下,岂不比杞人忧天更为妥当。”
曹端摇了摇头。
天下之难,难于登天。
谋求万世之安,谁又能独善其身呢。
太子殿下于仁之一道上,可谓是圣君无疑,但太子殿下的道,显得有些不稳,如大海上的浮萍。
当陛下和殿下先后而去。
后继者谁能扛起如此大任?又有谁能规劝他。
又有前半生英明,后半生昏聩的例子还少吗。
“君权从本朝诞生以来,不但未消减,反而越发的强盛,长此以往,比引发大祸,我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去天下看看,看看天下的道,能否找出新的大道。”
“只怕你会失望。”
姜宾知肯定的说道,京城有大量国外的学者,通过和那些学者的沟通,姜宾知承认有些地区的文明有独特的地方,但总体上都不如中华文明。
既然如此,岂不是舍本求末。
不过他更能理解好友。
他们这样的人,求道之心远胜于一切,哪怕只有丝毫的可能,也不会放弃。
自古有言。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久。
曹端离开了山东,回了一趟河南老家,最后由河南抵达陕西。
除了这些年来积攒的人才津贴,还有不少好友赠与的盘缠,曹端并没有拒绝,求道的路上,一些繁枝缛节他是愿意舍弃的。
从陕西抵达嘉峪关。
关口。
曹端捧起了黄土,双眼里满含热泪。
此次一别万里,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归来,归期是何时,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为了什么?
为了大道。
保持国家繁荣昌盛的大道。
深呼吸一口气,曹端骑着嘉峪关总兵赠与的骆驼和文书,头也不回的离开,一头扎进漫天的黄沙之中,他要一路往西。
一直走。
走到心中明悟的那天。
哈密棉田无数。
北方的天气越来越多变,寒冷一年过一年,连京城也年年下起雪来。
棉花的纺纱机兴起,棉衣棉被成为国内的大宗商品,西域行省成为了大明主要的棉花供应地,每年有大量的商人来到西域行省采购棉花。
除了本地生产的农作物,还有内地供应的粮食。
而西域行省的各色瓜果,在铁道大量运输下,利用冰块保存,成为山西陕西等地的高价商品,受到不少的欢迎。
棉花贸易,让本地的经济发展起来。
本地的人们有了钱,内地的商品有蜂拥而至,不光有各类型的蒸汽机,还有自鸣钟,水塔等新式建筑,以及竹蜻蜓,风筝等玩物。
比起十年前。
如今的西域行省生机勃勃,到处充满了希望。
人们离开了战乱的恐惧,享受着安宁的幸福,经济大发展,与内地形成互补体系的过程中,不少的人们富裕了起来。
这些人有的在当地安家落户,还有驻守疆域的士兵,形成的军户片区。
不光当大明话普及了起来,还有了大明的学堂。
文明正在复兴。
曹端原本是富户,因为片井制度的改革,家道中落,最后为了求学,乃至于流落街头,街头求生的两年经历,成为了曹端宝贵的财富。
才三个月。
曹端整个人变得粗狂。
“老人家,讨口水喝。”
曹端比划着。
一处偏僻的地方,老人打量了曹端几眼,明白了对方的想法,很直爽的返回屋内,不久后捧出了水壶。
曹端弯腰道谢后,才一口气喝完。
最后老人热情的邀请曹端留宿。
曹端见天色后,没有拒绝。
两人在家中,用手比划,曹端也学了几门语言,倒也能勉强沟通。
不久后。
老人的家人们回来了。
原来老人的家人,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大明工局的大剧院里做事,还有两个大儿子,早以死了,小女儿嫁人,婆家一家都不知道踪影。
这些年来,随着明军清除各地的马贼,地方上才彻底的安宁起来。
人们不在受马贼的威胁。
沙漠强盗也绝迹了。
生活安宁,日子有了盼头,人们就和善了起来。
曹端和老人一家渡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人们猜到曹端是有学问的人,非常希望询问曹端一些事情,曹端尽力回答,也通过交谈,了解当地的过往和文化水平。
第二日一早。
曹端和这家人告别,重新开始了旅途。
从委鲁母抵达昌都刺,又经过苦他巴,看到了大沙漠,也看到了雪山,还看到了大河。
一直到亦力把里。
根据当地官员的介绍,再往西有很长的一段路人口稀少,道路不便。
不过官员们热情的招待了曹端,了解他要去极西之地求道后,众人非常的震撼,被其精神感动,特意允许他使用沿途的驿站。
就这样。
曹端一路西行。
世界的道路永无尽头。
在热海。
曹端和当地的人们去游玩了一番。
不久后。
和几名当地结识的朋友,其中有一人主动要带领曹端过雪山,在吉尔吉斯山山脉,曹端数次差点丧命,多亏本地朋友相救。
翻过了高山,朋友与曹端分别,曹端闯过大沙漠。
随后是盆地。
明军的兵站多了起来。
曹端松了口气。
最后抵达撒马尔罕,见到了大明皇帝。(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