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宗藩天下(1 / 2)

沙迷查干的投靠,为大明打开了迷雾,带来了大量帖木儿高层,以及更多的情报,经过整理后送入了京城,朱高炽看到后不得不感慨。

哪怕是要当带路党,普通人也没有资格。

例如后金时期的汉奸洪承畴,他的投降,对于大明和后金的局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因为此人是政治大佬,熟悉大明上下和朝堂,发挥的作用,远远大过了边地投降的将领和官员们,为后金制定了种种针对大明朝堂短板的方针。

灯下黑。

沙迷查干告诉朱棣,要防备东察合台都司境内,西南一角,哈实哈儿的忽歹达。

此人不显山不露水,看起来只是普通的首领,其实控制了许多的人口,乃至沙迷查干的父亲黑的儿火者,名义上原东察合台汗国的大汗,实际上还是此人扶持起来的。

朱高炽也想起来了此人。

历史上此人在永乐十四年受封于大明,明朝对此人的记载并不多,可见要么因为太过遥远,要么因为此人一向低调,的确没有重视此人。

此人一边受封于大明,一边和帖木儿眉来眼去,并且晚年亲自去过帖木儿汗国,最终老死在麦地那。

不光是黑的儿火者受此人扶持成为大汗,包括现在的沙迷查干,如果他不是选择了大明,还有大明如果不是成立了东察合台都司。

未来的忽歹达,还会扶持沙迷查干继承其父亲的汗位。

不过呢,沙迷查干和大明的关系深厚,不但帮助大明攻打鬼力赤,还想借着大明的国力,西征帖木儿,在这方面与忽歹达没有保持一致。

“亦力把里虽然被拆分为亦力把里行省和东察合台都司,其实两地的情况很不一样,需要区别对待,特别是东察合台都司。”

朱高炽根据脑海里不多的记忆,结合沙迷查干带来的情报说道。

“帖木儿汗国已经不是蒙古人,而是突厥人控制,包括察合台汗国分裂东西,西察合台已经消失,成为了帖木儿汗国的核心领域。”

“而东察合台的中部和东部地区,主要属于传统的蒙古人统治,而像西部地区,主要势力是突厥人,例如忽歹达,他就是突厥人。”

“沙迷查干说的不错,拉拢当地的蒙古人,对抗当地的突厥人,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否则当地绝对不会心向大明。”

众臣恍然大悟。

原来那里的已经不是蒙古人了。

沙迷查干和忽歹达先后病逝。

他们的后人继续争斗,最后是忽歹达的后人靠着实力胜出,掌握了东察合台汗国的大权,突厥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东察合台都司的主要势力龟缩在阿里玛图城,以阿里玛图为核心,周边建立卫所,离哈实哈儿有上千里的距离,中间还隔着天山。”

兵部的齐泰指着舆图。

金忠前往了西域行省,兵部的主要事务由齐泰打理。

齐泰的才能还是不错的,虽然靖难之役属于输的一方,但是他的建议往往都没有被采纳,反而证明他的建议才是正确的。

此人如果是庸人,也不会被朱元璋看重。

这些年的表现也不错,所以仍然被重用,兵部司务杨荣,也被提拔为侍郎,与齐泰两人合作管理兵部,保证兵部的稳定。

“与帖木儿汗国的战争,既要快,也要稳,五十万军民每日消耗巨大,可带来的威力也大,应该趁此机会,让整个东察合台都司境内的势力归服王化。”

齐泰认真的说道。

东察合台都司,将会是明军西征的大后方,无所的粮草都会堆积在东察合台都司,所以必须要保障东察合台都司的稳定。

“会不会节外生枝?”

杨荣有些担忧。

无论哈实哈儿的忽歹达是什么想法,实力差之下,又隔着上千里,还有天山这样的天险,无论是他敢攻打大明,还是大明去攻打他,都非常的艰难。

一个主张打,一个主张抚。

朱高炽盯着舆图。

肯定是打下来最好。

地图开疆嘛。

哪个国家不是如此,只要能一直稳的住,地图开疆也就成为实际的疆域了,而如果稳不住,别说地图开疆,现在的国土都会变成别人的。

例如巴。

xxxxxx

不反抗?

今日侵吞你一步,他日侵吞你一步,让别人最顺利的吃掉而已。

也别想着人家吸收你,把你当做他们自己的国民。

西方人可不是东方文明。

人家施行的是换种。

以接纳了巴的百姓吗,把侵占巴土地上生活的百姓,当做自己的国民了吗?

美洲,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如此。

只有儒家才讲究仁义道德,讲究教化的治理理念,认为读了书懂了理就是一体了。

所以大明的地图开疆,朱高炽也没有认为是自欺欺人的手腕。

东察合台都司,实际上的控制范围,的确只有阿拉玛图一带,也就是北部地区,南部地区因为天山山脉和距离等原因,并不属于大明直接控制。

“把朝廷分析出章程发给父皇,让父皇决定吧。”

无论是打还是抚,需要的是前线将士,朱棣在前线的作用是什么?当然是根据前线的局势,最快的做出决定,朱高炽非常清楚。

打仗的决定,应该交给朱棣,他才是最适合拿主意的人。

无论朱棣下任何决定,朝廷都会全力以赴。

此时。

帖木儿汗国的都城一带,乃至东北部塔什干,东南部的巴尔赫等地方的军力,主要势力人物等等,已经被朱棣打探的明明白白。

整个地区的兵力,最多不过五万人。

大明不需要出动全部兵马。

而帖木儿已经告知了都城,他和大军东归,可大军的行程不是那么快的,至少也要半年的时间,这半年就是明军最好的机会。

无数的粮草和物资,运送到了阿里玛图。

几十万的军民,挤满了这个小城,城外满山的军帐。

“忽歹达只派了他的儿子来见朕,看来朕的威望,并不能让他服气啊。”朱棣感慨道。

刚刚抵达阿里玛图,朱棣就下旨,要求忽歹达等首领亲自来拜见自己,忽歹达不来,许多的首领也跟着没有来,对于此人的影响力,朱棣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臣愿意独领一军,剿灭此人。”

朱能说道。

“你去吧。”

朱棣毫不拖泥带水,打仗要么不动,动就要快速。

朱高炽派来的人还未到,朱棣已经做了决定,他亲征的意义就是如此。

朱能是左路大军的总兵官。

朱棣不怕朱能会失败,也相信朱能不会失败,才把重任交给了他。

朱能也不敢大意。

虽然只是偏师,可却是大军的首战,而且看起来哈实哈儿距离遥远,又有天山之隔,威胁不到大明,可大军远征后,此人要是反叛,等于断了明军的后路。

第二日。

朱能带着赵安、蒋贵,蒙古将领火真等,合计两万骑兵出发。

忽歹达辖有两万四千户,十余万人口,户户皆兵,理论上可以凑出两万四千骑,但是考虑生产,两万四千已经是此地的极限。

两万大明骑兵,已经足以荡平。

最艰难的是供给和翻越天山。

请了几名当地的向导,他们一路告诉翻越天山的困难,士兵们上下都做好了准备,可真的开始翻越天山的时候,才知道语言有时候并不足以让人警醒。

虽然还是夏天。

原本是绿意盎然,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大山上变成了白色,一座又一座的山峰,是那么的高不可攀。

向导们也不是熟悉每处的环境,寻找可以通行的道路。

士兵们牵着马,无尽的荒凉与磅礴的自然风光,没有一个士兵有心情赏看,哪怕是山脚下那蜿蜒的河流和翠绿的草地,也无法让士兵们忘记山巅之上的雪峰和冰川。

真是让人奇怪的景象。

十九岁的伍长王大炳,靠在石头上大口喘着粗气,他的战马乖乖的围在他的身旁,为了减轻战马的负担,王大炳把自生三眼火铳背在了身上。

休息了一会。

伙房营的伙夫和民夫们,挑着担子为每处队伍送去热水和肉汤,补充士兵们的体力。

还有战马所吃的精料。

也就是豆料、苜蓿和高粱等带籽混合的草料。

“如果喜妹在,她一定很喜欢。”

王大炳开始想自己的媳妇。

国内行军的时候,乘坐火车不但不累,还能观看一路的风景,去陌生地方的兴奋感,自从进入了东察合台都司,一切又变得辛苦了起来。

连他都如此,其余的士兵更不用提。

队伍不光出现了病患,战马也开始有了问题,民夫同样也大量的生起病来。

“军队所带的草药也不够了。”

大夫找到朱能。

打仗不只是打仗那么简单。

一路万里。

后勤大于一切。

朱能让人通知负责粮食的文官们,拉着将领们一起商议。

“两万人太多了。”

“这么走下去,战还没开始打,军中先伤病了一两成,加上消耗的物资和死去的战马,付出的代价太大,所以本兵决定,集合全军的精锐,本兵亲自带领。”

朱能说道。

“可是改变军事计划,就算打了胜仗,陛下会不会内心不满。”

“我的主意,要是陛下事后责罚,我一力承担。”朱能不相信朱棣会责罚自己,现在的情况,皇帝是一定会理解的。

既然如此,其余人也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