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 应天府之乱(1 / 2)

高丽忠清道。

清州府。

“大内义弘的使者,他们想要做什么?”

李芳干平静的问道。

这位一手掀起政变,把同父异母的弟弟们,以及后母全部杀了,保障了他们亲兄弟们的性命和权力,幽静了李氏高丽开国国王的父亲。

清洗了许多的大臣,手上沾满了鲜血的枭雄,穿着寻常的长衫,现在的模样,看不出丝毫的风范,仿佛普通的四十岁上下年龄的中年人。

“应该是想要说服我们。”

大臣回道。

大内义弘既要高丽的支持,更离不开大明的支援。

自从左军节制使李芳干,明明应该在北方才对,却无奈选择了忠清道,而右军节制使却在北方,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

“唉。”

李芳干长叹一声。

父亲临终的那一刻,口气里没有丝毫对自己的抱怨,却充满了忧虑,李芳干又何尝不知道呢。

只是由不得人啊。

平原的地区才能获得粮食,有了粮食才能养兵。

可高丽的平原地区主要在西部,皆与大明隔海相望,受大明强大的海军挟制,如果高丽的平原,能在东部地区就好了。

高丽的平原主要为温泉平原、载宁平原,然后中间的灭恶山脉和瓮津半岛隔开,另外一边又是延白平原、江汉平原、平泽平原、又是车岭山脉与七甲山隔开,再是内浦平原、湖南平原,最后是全南平原。

正好对应平安道南部地区与黄海道中西部地区,和京畿道中西部地区,忠清道西部地区,全罗道南部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是高丽主要人口所在。

咸镜道属于蛮荒地区,人口稀少,与奴儿干各部落的关系复杂,平安道也只有少部分的平原地区,同样属于边地,在李芳干眼里,不如南部地区。

南部地区靠海,隔海相望的倭国,西部守护大名和高丽关系一向交好,不但有大量的人口,还能获得外部的结盟,种种好处,促使李芳干选择了忠清道。

挟制全罗道,虎视京畿道。

这些年的控制下来,李芳干手里养了整整十万大军,是高丽国内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京畿只有两万军队。

可李芳干不知道五弟的想法,他在大明的拉拢下,虽然不像二哥那般彻底投靠大明,但手里至少有四五万的军队,让李芳干早期的谋划彻底破产。

最初的时候,他原本计划趁着五弟实力不强,靠着自身强大的实力,以势压人打败他。

现在隔了京畿道,够不到对方了。

现在不但五弟的实力发展了起来,京畿道也恢复了秩序,二哥养的兵最少,完全指望大明的军队,却在经济上发展的很快,获得了当地大户和百姓们的人心。

简而言之。

时间拖得越久,对于李芳干越不利。

十万大军的供养,搜刮了所有,不能尽快的统一高丽,长期对峙将会经济崩溃,不攻自破。

“大内义弘指望大明,属于望梅止渴。”

李芳干指出了关键。

“幕府将军实力强大,不靠大明这些年的支持,让幕府将军投鼠忌器,何谈长远呢。”

“是啊。”

李芳干内心有些丧气。

计划不如变化。

大明突然的插手,让高丽国内形势的发展,最初就超过了他的布局,并且越走越远,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南王。”

“有许多将军不愿意打仗,并且地方上的两班,对我们有很大的怨言,恐怕军队刚刚离开,后脚他们就造反了,断了我们的粮道。”

李芳干被自己的手下们称为南王。

对于这样的称呼,李芳干一开始并无法接受,等于分裂了高丽。

但是形势不由人。

李芳干需要名器来掌握地方的治理,也就默认了下来,于是高丽有了三王,北王、国王、南王,从一个国家实质上的分裂三个国家。

李芳干眯起了眼睛。

内心的凶狠,让他决定孤注一掷。

趁着大明抽到军队的时机,最快的统一高丽,然后两手准备,一边整军备战,防备大明的军队攻打,一边向大明朝廷告罪求饶。

打的主意,和当初的安南黎氏父子一样的心思。

南军没有统一的补给。

十万大军,靠传统的治理体系,并无法维持供给,为了保持军队的稳定,大小的将领,不约而同的放纵了军纪,军队从地方上自给自足。

虽然解决了一时的麻烦,可也让军队的将领们,成为了军头的存在,所以李芳干掌控了十万大军,可李芳干对军队下层的控制力度却下滑了。

种种的形势,乃至各地的消息,源源不断的传递到大明。

京城。

繁荣之下,宽松的社会气氛,让人们在精神上的思考越来越多,带来了许多的争鸣。

百花争鸣。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却也是没有稳定的秩序。

各色各样的言论和思想,冲击着人们的心灵,有的人在报纸上骂战,甚至到了约架定生死的地步,视之为生死大敌。

例如从北平沿袭而来的,女子应该上道学的权利,以及女子也有继承权的思想,引发了南方的痛批。

哪怕是女性经济地位较高的江淮地区,也难以接受北平的思想。

更有人在报纸上公开嘲讽,说北平的妇女和男子挤乘一辆公车,肉与肉摩擦,可谓是天下奇闻,伤风败俗,文字非常的露骨。

立刻引发了北平的震怒。

北平行省早已出台过律法,以此人犯罪之名,北平的巡检丁差,跨越千里之遥来逮捕此人,结果被当地的巡检丁差阻挡,双方甚至动了手。

北平行省的开放程度,让大多数地区无法接受。

在舆论上北平行省落入下风。

大量的社会贤达指责北平的做派,甚至有人弹劾北平行省。

这是其中一样矛盾,还有其他的矛盾。

例如移民带来的矛盾。

以前是高压的治理环境,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下,人们放开了手脚,解放了思想,也开始了对自己利益的诉求,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是必然的现象。”

朱高炽冷静的说道。

内阁关于社会的上越来越混乱,产生了担忧。

他们找到皇太孙殿下。

朱高炽选择顺其自然,忍受暂时的混乱。

并且这也是阻止不了的。

从此处挡住了水流,可水流不会消失,会从另外的地方流出。

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就会带来思想的混乱,经过一段的混乱时期,各地的经济发展同步,思想上也逐渐统一,重新稳定起来。

那时候的文明,又会上升一个阶段。

北平行省的人口太少了。

工业化浪潮过程中,在政策的控制下,促进了女性大量的加入工作,十余年的时间下来,又有社会的鼓励风气,自然发起了新的运动。

女性有了自己的工作,也就有了自己的经济财富,这笔财富当然是归她的。

也就有了对财产的控制权。

中华文明下的古代传统社会里,妇女自己的财产,她们是有权利处置的,例如从娘家带来的嫁妆。

如果夫家侵吞了妇女的嫁妆,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并且会被处罚的。

妇女能抵半边天,从来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更不是靠对立出来的,而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达到的,无论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西方的男女平等,正是因为男性的极度缺乏,让社会上女性劳动者占据了高度的比例,也带来了女性高度的社会地位。

事物的发展,逻辑上是一样的。

包括历史上的大明。

江淮地区的丝织业发达,女性起到了重要的经济作用,所以江淮地区的女性地位越来越高,自然而然的,也就促进了新思想的诞生,例如男女平权,女子也应该上道学的言论,出现在明朝万历时期,也就不奇怪了。

此时。

朱棣亲自去照顾朱元璋。

入冬以来。

朱元璋的病情越来越重,已经逐渐开始卧床,整个皇宫内外,都在担忧朱元璋的身体。

朱高炽安抚了大臣们,也忧心忡忡的去了宫内。

大明现在还需要朱元璋。

大户们的不满,将领们的不满,勋贵们的不满,藩王们的不满,乃至当下社会的迷茫期,充满了各色各样的混乱,人心不定。

朱元璋活着,就是最大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