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皇太孙比圣人要沉稳(1 / 2)

安南。

“大明的士兵,你们看了感觉如何?”

黎季犛关心的问道。

他的大儿子在外地带领军队,身边陪着的是他的小儿子黎汉苍,小儿子的生母,是公主出身,有安南王族血脉。

“精兵。”

左圣翊军的将领胡射说道。

“精挑细选出来的罢了。”黎汉苍自信的说道,他认为是大明为了扬国威。

胡射听到小王子的说法,并没有提出怀疑。

黎季犛皱眉沉思。

作为安南的实际控制者,还不是王族出身,比起他的老丈人,他更不占优势。

而安南各方面的反对势力,能被他一一摆平,可见其才能。

大明和安南之间的联系并不算少。

可能是汉人的天性。

只要是能种地的地方,对汉人的吸引力非常的强大,所以安南的前世今生,充满了向外扩张的动力。

唯独到了明朝,因为明朝建立的宗藩体系,大量周边的势力向大明称臣,引起了安南的不快。

安南华族的眼中,这些地区根本不算国家,只不过是蛮夷而已,部落的存在。

南边的占城,老挝,柬埔寨,暹罗等都应该是安南的势力范围,并且一直在努力中。

历史上也先后吞并这些地区,例如占城,此地未来彻底被安南吞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因此对于大明的变化,黎季犛听过一些消息,引起了他的很大注意力。

“他们的火铳情况,比我们的火器怎么样?”

“没有使用过,无法得知。”

胡射摇了摇头,不过又说道:“不过看起来很美观,他们每个人的火铳,从肉眼看不出区别。”

黎季犛脸色更难看了。

安南不是未开化之地,本就是从北方迁移来的汉人,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和内地的读书人一样,同样的科举制度。

本地华族说话的口音,与大明地方的方言无二。

所以安南的生产力很高。

在火器上有自己的发展,手铳与火铳都有,而且编制出神机枪炮法,并不比大明本土的差。

大明与安南在火器上互有借鉴,各有优势,取长补短。

不像东南亚别的国家,主要从大明学习到火器,并没有太多值得交流的技术。

这也是安南在东南亚称王称霸的底气。

所以三言两句之间,听到说大明士兵使用的火器,肉眼看不出差别,黎季犛深知其中的威力。

“让黄晦卿去应对大明的使团。”

黎季犛做出了决定。

黄晦卿也是华族,安南的大臣,心向中华的人,由他出面,可以安抚住使团。

黎季犛又向小儿子悄悄交代了几句。

大家同出一脉,有哪些软肋可以拿捏,黎季犛心里门清,大明的读书人就不贪了?

朱高煦派来的使团,受到了浓重的欢迎。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和国内一致,杨渤和安南的官员们饮酒作诗,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诗歌。

安南读书人的诗歌水平不低,甚至在当下,明初的时期,总体上反而强过大明本土的读书人。

宋朝亡国时,少部分遗民去了高丽,一部分遗民去了倭国,大部分涌入了安南。

新老华族,万众一心,奋力抵抗,三次打退元朝入侵者,保住了中华文明最后的一片净土。

来之前的忐忑消失的干干净净,结交了许多的朋友,出身大户之家,这些人张口闭口中国,让杨渤非常的高兴。

当杨渤返回的时候,大批的安南官员送行,为他们准备了好几辆大车,上面装满了礼品,并派了安南的士兵护送。

回到广西后,杨渤才得知高阳郡王患病卧床,此时,因为朱高煦的病情,人们都顾不上其他。

加上已经是年关,所以杨渤没有去京城,直到开春后,朝廷派来了大夫,还有来了解广西,安南情况的官员。

布政司的左布政使杨镛出面,告知有人出使过安南,随后杨渤被请了过来。

杨渤把他在安南打听到的,以及见到的情况详细的告知,那官员确认后,连忙把消息送回了京城。

金州的大夫们,围绕高阳郡王的病情,产生了激烈的争执。

“是湿热痢,理应治以清肠化湿,调气和血,用芍药汤缓治。”一名大夫说道。

“不对。”

“高阳郡王所患乃疫毒痢,应以清热解毒,凉血除积,加入白头翁汤合芍药汤,以急症应对。”

金州的医学突飞猛进,在传统的病症上,细分了多种的类型。

只是技术和仪器的局限性,虽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可也带来了更多的争议。

光一个痢疾,分为了六大种类,其中细节更不提。

本来朱高炽想要的把乱七八糟的药方,以及滥竽充数的药方全部剔除出去,只保留有效果的。

可科学的发展如何是一帆风顺的呢。

的确。

大量药效低下,以及无效,甚至其反效果的药方被剔除了出去,可医药的药方不但没有减少,倒是因为医学的发展,分出了更多的细节,导致药方总量竟然微微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