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原来圣人在学习(2 / 2)

朱元璋熟门熟路,竟然去了工地的工程部所在的地方。

“新城区道路部。”

“道路规划室。”

“道路物料局。”

“新城区调控部。”

……

门口挂着的牌子,清晰的告诉人们这里是做什么的。

朱元璋还找到了一间宿舍。

管事的宿舍。

一间宿舍四张上下铺,八个人睡觉。

“这里空着,你睡老刘头的铺,这人比较大方,那个小周不行,此人小气,睡了他的铺是要发脾气的。”

“这……”景清瞠目结舌。

“咱当年什么地方没睡过,能有一张床都是好的。”

朱元璋轻描淡写。

“你可以好好看看工地,这工地里头啊大有讲究,一切的规矩都是集思广益,值得探究的。”

“只把这工地的道理弄明白了,哪怕以后不当官,也是有好处的。”

景清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圣人的训导。

圣人不是一般人。

他能这么说,肯定是有道理的。

朱元璋当然没有说错。

中华重工体系从民间挖掘了大量的人才,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包括吸纳了民间的读书人。

什么叫规模化。

人才聚集到了一起,整日讨论的工业发展,同样也是规模化。

在工业生产力质的突破下,不光是思想得到了大解放,同样在管理制度上更是追求精益求精的一套。

中华重工的大基建是核心,那么工地的管理制度绝对不是可以小觑的。

七年的发展下来,工业上管理上的“皇冠”。

景清突然愣住。

上万人的工地,各色各样的工程,能让这许多人按部就班就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

圣人留在工地,并不只是因为他的喜爱,而是圣人也在研究工地的管理模式啊。

景清佩服无比。

圣人从来喜欢学习,从起家的时候就坚持每日读书求问,到老了也没有松懈。

不过景清更佩服的是圣人与人结交的手腕。

他是无法想出圣人是怎么样能做到,一个不相干的外人,可以在工地畅通无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

景清自问自己做不到,而且听圣人的口气,宿舍里并不是人人好相处。

圣人能有今日的成就,景清深信不疑,绝对不是圣人靠着运气。

“工地能如此厉害,看来皇太孙殿下之才,委实非常人可比。”景清夸赞道。

想必这也是圣人爱听的。

“别夸他了。”

就像被人夸自己的孩子,大人推诿一样。

朱元璋嘴上露出笑容,“这孩子如何能有这本事。”

“不过有点他做的不错,把各行各业的人才集中到一起,给了他们政策和扶持,靠着发挥人才们的力量,才有了这工地的管理模式。”

“圣人,歇息吧。”

李道信提醒道,“傍晚您还要看新曲呢。”

听到李道信的打断,景清这才没有继续说话,朱元璋也闭上了眼睛,金州大夫说了,他要保持好睡眠。

活动需要如常,睡眠更是关键。

根据金州大夫的指点,朱元璋倒是小半年没有头疼过了。

执行力,朱元璋无疑是很强的。

既然认为金州大夫的说法有效,朱元璋就能做到每日严格遵守金州大夫的嘱咐。

……

“听说北平的戏子最近风头大的很,今天要好好见识见识。”几名穿着长衫的年轻人笑闹着来到了工地外。

工地。

经常由文工司负责的歌舞团和戏曲团进行表演,受到了工人们的欢迎。

并不对禁止外人观看。

反而鼓励周围的百姓来观看,这些都是不要钱的,为的是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北平的新戏新曲。

“娼妇罢了,克死了两任丈夫的寡妇,只有苦哈哈们觉得好,因为他们娶不到婆娘,是个女人都能让他们眼馋。”

“他们去哪里见好的,能去河畔见些船娘都要咬牙再咬牙。”

“老百姓应该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别想些乱七八糟的,这才是持家之道,勤俭持家,自给自足。”

京城的社会报,把工地的新戏新曲夸上了天,竟然还说是新时代的精神。

部分年轻子弟们不服气,他们倒要来看看,好在了哪里。

“虽然话糙理不糙,可大千世界,谁又不想看看花花世界,老百姓也是人不是。”

“只有那忠厚老实的,埋头苦干的百姓,日子才能过得好,能吃上饭,反倒是喜欢乱蹦跶的百姓,日子一日不如一日。”

“闲汉,街溜子自古就有。”

夕阳西下。

下班了的工人们,不少的赶来此处,还有周边的百姓们,几名年轻子弟慢慢停止了交谈。

人太多了。

他们不禁皱起了眉头,心里有些后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