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镛下了逐客令。
蒋彦瑛知道自己和这位好友闹掰了,起身犹豫了一会,最后只是叹了口气,随后踏步离开了房间。
北平的不夜城,夜空下的各色光彩,让许多的官员彻夜难眠。
第二日。
朱高炽在世子府,召见了这些从各地请来的官员们。
许多人也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燕世子。
人们的眼神充满了复杂。
燕世子从来不讲规矩,甚至还当众说过,各行省是他打下来的,他是打下的天下。
这是位掀桌子的皇孙。
蒋彦瑛好奇的看着朱高炽。
如果按照此人的话来理解,他是打下的天下,那么他的治下人口高达近一千八百万。
虽然还没有进行有效的统治,但是朝廷看样子也没有兴兵收复失地的动静。
显得有些耐人寻味了,到底是打下的天下,还是继承的天下,其中的说道有很大的不同。
“我听到了一些言论。”朱高炽直言说道。
“有些人认为光富裕是不行的,需要具备民心,质疑北平的民心是否可用。”
不少人悄悄看向杨镛。
杨镛面色不变。
他竟然敢当众这么说,也猜到会有人向燕世子告密,但是他并不惧怕。
朱元璋要拆除孟子的地位,都有读书人敢不怕死的谏言,导致朱元璋放弃了这个想法。
杨镛不怕死,也就没有什么好意外。
这属于人格健全和人格扭曲的不同表现。
人格健全的人,面对不公敢于奋起,并不惧怕报复和打压,有为自己的权益而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人格扭曲的人,面对欺凌只能内心暗骂,精神胜利法,实际的现实中却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任由欺凌者侮辱。
朱高炽说他是造反上位,虽然获得了不少的便利,但也让许多的官员不认可,杨镛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支持的。”朱高炽笑道。
杨镛怔了怔。
他已经做好了被燕世子问责的准备,没想到燕世子竟然会这么说。
许多人好奇的等待朱高炽的下文。
“从我创办中华重工开始,就提出了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工业的以人为本方针,不但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内需的必要方略,许多事物是相辅相成的,甚至是缺一不可。”
朱高炽自信的说道:“北平的民心可不可用,相信诸位已经见到了。北平的成就,更是肉眼可见的事实。”
许多官员沉默。
刘达突然说道:“北平的模式,外官认为理应推广,对百姓有大利。”
朱高炽忍不住感叹。
这就是明代官员的傲慢啊。
哪怕是认可了北平模式,却不愿意改口,坚持自称为外官,以区分藩臣。
刘达现在的态度表现的很明确。
他支持的是北平模式,而不是效忠藩王,他仍然是大明的道官,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金忠等人就是藩臣,效忠的是藩王。
朱高炽没有太过在意。
他手里没有这么多合格的官员人才可以使用,让这些支持北平模式的官员在地方,也是变相的增加自己的实力,只要是枪杆子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既然都认为对百姓有利,那么为了北平模式在各地的顺利进行,我决定成立内阁。”
朱高炽丢出了“炸弹”。
所有人不可思议的看向燕世子,不少人眼神露出激动,想要知道是否是他们心中猜想的内阁。
便观明朝,就是一部读书人与皇权的争斗史。
与很多人把问题归咎于读书人不同,朱高炽同样认为读书人是有问题的,但也不能忽视时代的问题。
在生产力没有突破的时候,遍观历史,小冰河时期无一例外都是大一统王朝的亡国时期。
而竞争出来的读书人,总比世袭的皇帝治国能力要强。
真要是给朱高炽选择,在皇帝和读书人之间,朱高炽选择读书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明前期的力挽狂澜,和明后期的改革中兴,都是文官出面主导出来的。
反倒是老朱家把功臣都杀了。
包括崇祯。
用别人的时候就放出来,不用的时候就把别人关入大牢。
内阁。
朱高炽决定提前抛出来。
“由长史府牵头,推选选拔优秀的官员,组建成王府内阁,全面负责北平模式在十一行省和一地区的推动事宜。”
众官员哗然。
杨镛也傻眼了。
虽然心里一直鼓着劲说要拒绝,但是燕世子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哪个读书人能挡住如此诱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