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朱元璋的长远布局(2 / 2)

只有没人的时候,朱元璋才会露出痛苦,这些现象都看在朱棣的眼里。

这一刻。

没有皇帝,也没有燕王。

朱棣亲自服侍朱元璋。

多余的想法都没有,他只是想尽一名儿子该有的孝道,而他也看到了父亲瘦骨嶙峋的样子。

印象中。

父亲可是那么的孔武有力,从来都好有力气。

“北平布政司布政使颜钝,调任广东布政司担任左布政使。”

“工部侍郎正三品官员练子宁,提升一级从二品,外放广东布政司右布政使。”

朱棣愣住了。

颜钝的名字怎么在上面。

他不是在北平吗。

忍不住抬头,看了眼父皇,朱元璋还是一如既往的沉默。

“马宣调任陕西都司指挥使。”

“毛遂调任陕西都司佥事”

看到这里,朱棣心中一沉。

这些都是军中的后起之秀,开国功勋凋零后,大明新成长起来的将领们。

每个人都有拿得出手的功绩。

想着最近看到的人事调动,仿佛一张大网笼罩了北平,形成了包围圈。

蓄力。

父皇在蓄力。

犹如蓝玉大案般的谋而后动。

朱棣站了起来,忍着悲痛来到朱元璋身前,“父皇,让儿子回北平吧,结束这一切。”

“儿子。”朱棣哽咽,他有万分不舍。

“儿子……儿子必定带着逆……逆子朱高炽来应天府。”朱棣艰难是说道:“交给父皇发落。”

朱元璋伏起身。

好奇的问道:“你舍得?”

“父皇当年有多疼爱大哥,儿子就有多疼爱炽儿。”朱棣深呼吸一口气。

“那为何还要如此?”

“因为父亲,儿子是父皇的儿子。”

“哈哈哈。”

朱元璋高兴的笑了起来,笑着笑着喘不上气,“咳……咳……”

“父皇。”

朱棣连忙上前,安抚朱元璋的后背。

只有亲自看过和了解过,才能发自内心的敬佩眼前老人的勤政精神。

“你再看看那些奏疏。”

朱元璋指了指自己案几上堆放一旁的奏疏。

朱棣顺手拿起。

这些都是御史归纳地方弹劾朱高炽的。

或者是弹劾北平的。

学校。

军队。

学问。

伤民。

经济。

制度。

各个方面的弹劾都有,有北平地方上的乡绅的言论,还有了解过北平的乡绅和官员们的言论。

“中国之大,中国之广,犹如大千世界。”

“南橘北枳啊。”

“你的儿子在北平闹出好大的动静,而平静的水面下,又隐藏了多少的风波。”

“咱看不清啊。”

朱元璋终于说道。

这位老人从不识字到广读天下书籍,是天下最坚定的人。

而如今。

他迷茫了。

分不清楚对错。

老人的眼神坚定了起来。

他有些话不能说。

至少现在不能说。

因为。

他要保全眼前的好儿子。

有些话他说明了,那朱棣未来再也没了退路,许多人必定会让他死。

而如果不需要他说明的时候,那他也不需要说明。

自古大变没有不流血的。

天下不流血的大变。

唯宋。

朱元璋即羡慕宋的文明,却又反感宋的失败。

这是为善于从历史总结失败的皇帝。

正因为了解太多的历史和知识,读了太多的书籍,所以这位皇帝最喜欢向人讲道理。

对每名身边的文臣武将,他喜欢把道理详细的讲透,甚至在圣旨中也喜欢长篇大论,分析前因后果各种需要注意的方面。

例如北边草原叩关,朱元璋就会在圣旨上说,这些人为什么要来,他们的手段是哪些,需要如何警惕,对付他们要如何如何。

而北平是臣。

天下更是臣。

无论如何否认。

朝廷的官员就是天下百姓的代表。

因为地主阶层控制了百姓。

他们不代表百姓的利益,但是百姓对事物的认知在他们手中。

不日。

代表朝纲的皇太孙一系,猛烈的发起了进攻,坚定的认为北平谋反,必要捉拿燕世子。

在应天府仿若油锅的环境下。

那些正在模仿北平工业实干的官员,但应天府两年来最终无大成果。

不能说没有成果。

但是在北平的成果对比下,显得微不足道,就像没有成果了。

朱元璋悄无声息的派去了广东,让这批人避开了中原漩涡。

颜钝,练子宁,李学颜……

朱元璋很擅长这种事,提早布局方面的手腕远超过常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