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军工复合厂(2 / 2)

去各地作坊都看看,能学到更好的技术当然更好,不能学到也当长长见识。

就和后世大酒店的大厨,去参加食材节,同行交流会一样的道理,而以作坊的规模,则承担不起这种行事。

这就是工厂规模和作坊规模的区别。

两人返回北平后,当然要写一些成绩出来,否则就算没有人指责,他们脸上也过不去。

煤矿的发展,使用了铁道,让矿洞越来越宽,其余的矿业自然也被推广。

两人没有更好的方法,但是在硫冶炼上,他们觉得山东的一炉三罐法,虽然比其余地方要好些,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焦炭炼制厂当下的生产技术,就是脱胎于宋朝的技术,在宋朝的技术上推陈出新。

其实焦炭炼制厂现在使用的技术,是明中后期发明的技术。

“一炉三罐法是祖先传下来的技术,采用外燃的冶炼原理,是当下最先进的方法。”

“每炉能装矿石一百余斤,提炼出的“流黄”在百之四左右。”

“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效率,理应从盛磺罐改进入手,工艺也可以借鉴炼焦工艺。”

“把原本直接化磺块改进为先产磺粉,然后再化块,从一道工序变为两道工序。”

……

两人负责这一块的工程,配合铁厂分设出来的工厂,改进炼磺生产工艺。

经过大量的实操,不久后又提出,“四平一匀”的理念,又学习焦炭炼制厂冷却方法建设冷却室。

最终出磺率,从原来的百分之四,提升到了百分之十,然后提升到了百分之二十。

比最开始的技术,提高了整整五倍!

技术上的突破,让火药的产量得到了质的发展,让朱高炽非常高兴,亲自召见了两位技术人员,由他当面提高了两人的工匠级别。

至于硝矿,主要还是从山东获得。

硝石主要产地分为山东,山西,四川,在后世经过探测,西部地区成为最丰富的地区。

中华重工由王府背书,加上北平贸易中心的便利性,从山东可以采购到大量的硝矿。

而硫化铁的产区,虽然同样是山西最丰富,可北平也有此类的矿产,主要在北平城西北方向的昌平县。

中华重工在此地开设矿场。

磺洞门内高四尺,宽三尺,深十五丈,上下左右俱黄砂,洞外的石缝间,尚有磺线三条,铅线一条,透露到山顶,袤数里及十余里不等。

当朱棣从辽东回来,朱高炽也提出了他要办的新厂。

“儿子想要办一座军工复合厂。”

朱棣好笑的看着朱高炽,打趣道:“咱在辽东数月去了各地,唯独不去金州,因为伱在金州做了许多事,咱没看到就当做不知道,你现在的胆子越来越大,做事情还晓得要经过你老子的同意?”

这话要看怎么听。

看起来仿佛不太严重,但也就是换了朱棣,如果是朱元璋这么说,朱高炽就得冒冷汗了。

“父王命儿子监管北平,自然是希望儿子做出一番成绩的,儿子不敢让父王失望,自当尽力为之。”

朱棣摇了摇头,没有要和朱高炽强行辩论的想法。

在他看来,儿子在工业发展方面的才能令人叹服,但是在做人一道上还是有些小道。

什么事都急于争,太过善于诡辩,失了些煌煌大气,反倒是有些小家子气。

不过朱棣已经满意了,没有过多的苛刻要求。

“军工复合厂,听名字好像不只是要生产军备?”朱棣好奇的问道。

朱高炽老实的回答:“以往的军备,除了主要由工部在京城制作外,部分则由各地卫所军户负责修理和打造。”

“在儿子看来,不但消耗卫所的精力,而且效率也不高,应当统一起来,由军工复合厂来负责生产。”

在洪武朝,军械的制造分为两部分,中央和地方。

应天府的军器制造占据中心地位,地方的卫所则负责些边角料,朱高炽主要盯上了后者。

除了打造新式火器之外,其余的军备,朱高炽仍然由应天府供应,他也改变不了这个制度,朝廷不会同意。

数十卫所的兵备,也不是中华重工能一力承担的,勉力而为属于得不偿失。

因此朱高炽只需要制造新式火器,满足新军的建设就行。

而在北平,朱高炽要把卫所的部分权利,收拢到军工复合厂,配合新式火器的推广。

听完儿子的解释,朱棣不置可否,“这不是件小事,你说的鸟铳等火器,等咱确认了之后再提。”

朱棣当下,更关注二哥的事情,派人去了西安吊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