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新的理论家(2 / 2)

赵胜如此想道。

当晚,赵胜连夜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伟大的经济之道》,借鉴了技术报的风气。

“中华重工以人为主,让人们有稳定的工作环境,有高收入的工作,注重工人们的荣誉,还有他们精神的诉求。”

“这批人是离开土地的人,具有更开拓的思想,和充沛的消费能力,脱离了宗族,以小家为单位,过上富裕生活的人群。”

“在工业发展理论指导下,这批人具备的生产资料,总体上要远高于依托土地为生的人。”

“可想而知,这批观点开放,愿意加入工业的人,与观念保守,固执留在土地上的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同时,中华重工为愿意脱离土地的人,创造大量的就业环境,例如推广的团建房。”

“团建房带动了无数的行业,水泥厂、玻璃厂、石灰矿场、铁厂等等。”

“在中华重工的指导下,一百人中,五十人离开土地,追求最大程度的保证百姓的安宁和祥和,是伟大的经济之道。”

第十一期技术报,刊登了赵胜的文章。

技术报发展至今,不但没有越来越严肃,反而成为了大杂烩,什么都能往里面装。

而且技术报已经开始对外发行了,解除了限制,成为了许多人家每期必看的报纸。

朱高炽在办公室看了这期技术报,叫来外面文书房的赵胜。

“你这马屁拍的可以啊。”

“小王爷,属下没有半丝拍马屁的心思,完全是真心实意写出来的。”

赵胜把自己这些时日整理的思路,以及对周边以及团建房工程走访的感想,一五一十的解释了遍。

“哈哈。”朱高炽满意的笑了起来,夸奖道:“你成长的很快,比我预想的要快些。”

马王宣是个不错的人。

但是人的成长环境,的确太关键了。

随着中华重工的影响力,和卫所之间打通了上升渠道,发生了质的变化。

后加入文书房的子弟,多来自于中层家族,从小熏陶接受的知识,不是底子薄弱的小门小户可比。

这也是事物必然的。

民国时期,许多的科学家,文学家等,都出生于富裕阶层,甚至是官绅阶层。

哪怕是明朝,有名的文臣武将,出身都不低。

如张居正,戚继光等,都是军户将领子弟。

比起马王宣的踏实肯干,后起之秀的李伯升,整合能力要更强,而现在的赵胜,已经对经济之道初入门庭,算得上半个理论家了。

“我现在准备筹建图书馆,这件事交给伱负责吧。”朱高炽把手里做了一半的活,交给了赵胜。

赵胜对此没有陌生,许多事他都参与过。

图书馆要收集中国至今以来,所有的书籍,包括大量的技术书籍。

例如农学上的《齐民要术》。

军户经济合作社建立的猪圈,就是采用了齐民要术的消毒之理。

还有北宋的《梦溪笔谈》,介绍了大量的知识,其中有介绍石油的,说此物在地下无穷无尽,并且做出预测,写到此物在未来必定会大放光彩。

这就是先民的智慧,知识的结晶。

以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缀术》、《考工记》、《甘德星经》、《水经注》、《禹贡地域图》、《农政全书》……

包括记载了大量天文的书籍。

有图有文字。

那些天象是什么样子,云是什么样子,数百例都用图纸画了出来,并且做出详细的解释。

因为近代的落后,导致要学习西方的工业知识,所以这些先民的知识,也就断代了。

换句话说。

因为几百年没有发展,只能从头学习别人的东西,导致自己的东西无法更新,只能仍在历史中吃灰。

把手头的事情分了出去,朱高炽去了粮仓,半路上,去校场叫上了两位弟弟。

上阵父子兵。

朱棣造反,最信任的必定是儿子们。

自己肯定是不会上战场的,朱棣以小博大,战场太过凶险,自己没必要去冒险。

但是二弟和三弟可以发挥作用,没有几年的时间了。

等进入校场,只见人们聚在一起,大声的叫好,朱高炽走了过去,人们连忙让开。

只见十五岁的朱高煦,得意的举着一块石盘。

看到大哥来了,还往朱高炽的方向动了动,一脸显摆的样子。

石盘看起来不轻。

“小王爷,这石盘可有两百斤重呢。”有名军士解释道,听得朱高炽惊讶的合不拢嘴。

果然是战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