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天平(2 / 2)

墨麟和王礼都是国子监的学生,背后有恩师座师同科同僚,关系密布,属于其中的一员。

官员们三年一科举,奋斗一生才有的前程,而勋贵和武将出生就获得了。

这很不公平,并且也不利于国家。

王礼是正统的官员,墨麟也是,不过墨麟要保守些,王礼则倾向于齐泰。

“垦田是民生大计,颜藩台不可能拒绝,也不该拒绝,如果他的任期,正能让北平行省垦出百万亩良田,如此政绩恐怕能青史留名。”

墨麟羡慕的说道。

史料篇幅很长,可能记载的人不多,而只要是兴修水利或者垦田有大功的人,都能记载其中。

历史也是如此,无论是王仁还是墨麟,不过是在大宗实录中提了一笔官职任免而已。

而开垦田亩,或者兴修水利的官员,都会在史料中,留下相关的篇幅。

“王府的阳谋啊。”王礼一脸的担忧。

王府本就势大,三司的权利或多或少被王府拿去,为了恢复以往的局势,本应通力合作。

可布政司最大的官员布政使,忙着垦田之政,不愿意惹事生非,王礼作为按察使,但名不正言不顺啊。

“你知道申部台何时回来?”王仁突然问道。

墨麟摇了摇头,“申部台刚去巡视地方,恐怕短时间回不了北平。”

“一个不担事,一个躲事,朝廷所用非人啊。”闻言,王仁感叹道,看穿了新任右布政使申逵的意图。

现在此人离开北平,何尝不是避开旋涡。

他在等局势平缓些,过些时日,他们这批新任官员的动静消停了,估摸就是此人返回之时。

“不行,我要向齐泰写封信,告知北平事宜。”王仁打定了主意,没有布政司出面,只靠着他可撬动不了局面。

“会不会引起两位布政使的不满?”墨麟觉得王仁急躁了些,对北平形势还未摸清楚。

“不能等,王府在卫所的威望伱也见到过。”王仁声音小了些,“皇太孙年幼,而圣人年龄大了,不得不急啊。”

墨麟闻言,叹了口气,也不再劝解,自从太子病逝后,国家逐渐多事之秋啊。

如果太子还活着就好了。

……

研发司。

朱高炽被朱棣敲打了一番,注意力从北平政事转移到了工厂,每日除了看朱棣批复的公文,开始回到总部坐班。

今日,研发司制定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有尺子,量斗,秤砣,容器等。

朱高炽拿着一把铁尺,上刻均匀的刻度。

“我们研究了商州的牙尺,秦朝的尺没有出土物,汉朝的汉尺,汉传承秦制,汉尺应该和秦尺差不多。”

小九在一边介绍。

“汉尺以目前发现出土的错银铁尺为最精,正、背面各等分十寸,其中一边第三寸内为三等分,第五寸内为五等分,第七寸内为七等分,第九寸内为九等分。”

也就是长二十余厘米,最详细的一段,刻度单位为分。

一寸等于三厘米出头,等于十分,一分也就是近三分之一毫米,刻度已经较为精确了。

直尺从商州已经诞生,上面有刻度,应用了十进位制,分别长16.95、15.78、15.8厘米,可作为商代一尺实际长度之参考。

到了宋朝,直尺均以31厘米为暂定之一尺标准。明清尺度大抵相同,明朝嘉靖牙尺长32厘米。

“准确的来说,不能算是制定标准,而是采用我朝的标准,在总部打造一套原尺,用来制造其余的直尺。”

朱高炽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看到了“天平”。

小九见朱高炽对此物感兴趣,主动介绍道:“此物叫做‘权衡’。西周青铜器刻着这样的铭文:“金十寽”、“丝三寽”、金十匀”。“金”不是金子,指的是铜;“寽”和“匀”则是计量单位。”

“从这些铭文中我们可以得知,早在西周,先民就掌握了杠杆原理,制作出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权衡”。

小九知道小王爷最喜欢听这些技术来历,于是把从西周的权衡,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乃至现在的发展,说了个透彻。

“早期的权衡,由一根横梁和两个秤盘组成,横梁的中央用细绳悬挂作为支点,秤盘用细绳悬挂在横梁的两端,横梁两端有孔,细绳穿过孔加以固定。”

“我们加以改进,换成了铁制。”指着铁天平,小九笑着说道。

“此物好。”

朱高炽笑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