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追封(1 / 2)

飞升之志 小胖说几遍 1191 字 2024-03-19

水师左卫军的船舰开进了郢城,整支舰队白幡飘摇。</P>

戚长宁一家,项思洋母女均一身麻衣素装,神色悲戚的站在码头上。</P>

秦朗的船舰缓缓靠岸,他本想下船,可突然想起了什么,转身又回了船舱,再次出来,那身将军皮甲已经脱了下去,换上了同样的一身素装和麻衣。</P>

临时打造的棺材抬了下来,八名亲兵在范寒的带领下缓缓下了船,秦朗而感继伟一样的打扮,披麻戴孝跟在后面。</P>

戚长宁上前,接过了范寒手中的招魂幡,带着哭腔喊了一句:</P>

“爹,回家了!”</P>

码头上,赶来的文武百官同时悲戚的大喊:</P>

“太尉大人,回家了!”</P>

棺椁抬上了马车,缓缓的驶向太尉府。</P>

码头到太尉府的距离不短,一条贯穿郢城南北的官道从北走到中间,再转另一条从东到西的官道上,再走一半路。</P>

往日的两条官道上,虽不缺少小商小贩,但为了保证官道的畅通,轻易不会有太多的百姓聚集,逗留。</P>

但今日,两条官道的两侧,站满了百姓,商贩和一些穿着破旧皮甲,却身姿挺拔的老兵。</P>

有老兵没了眼睛,丢了耳朵,有老兵缺胳膊断腿,甚至有老兵连走路都颤抖,站都站不稳,可他们依然努力的站稳脚跟,昂着头颅远眺马车驶来的方向。</P>

拉着棺椁的马车缓缓行驶,官道两旁的老兵纷纷行礼,有个五六十岁的老人,颤巍巍的拄着拐杖,双目含泪,死死的盯着那承载着棺椁的马车。</P>

身旁的一个孩童抱着老人的腿,奶声奶气的问:</P>

“爷爷,您怎么哭了啊?”</P>

马车行至面前,老人用力的挺直腰板,郑重的对棺椁行了个军礼,呢喃着:</P>

“将军,您先走一步。”</P>

话刚说完,老人拉着孩子走向城南。</P>

在这一天,郢城城南的慈幼府,收了一百多个孩子。</P>

棺椁回到戚府,又把戚文朝的遗体转放入一个暗红色的棺材中,一路跟随的文武百官,才进了戚府,祭拜太尉。</P>

秦朗和戚继伟守在棺椁旁,陪同戚长宁一起,给前来祭拜的人回礼。</P>

“王上旨意到!”</P>

一道尖锐的噪音突然响起,文武百官赶紧让出一条路来。</P>

一身披麻衣的侍者,捧着一卷黑金棉帛,躬着身走进灵堂。</P>

“王上旨意,戚家接旨!”</P>

待戚家所有人都跪在面前,侍者缓缓打开了那黑金棉帛:</P>

“门下:大楚太尉戚文朝,自幼披坚执锐,始终以国家安危为已任,战火烽烟之间,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实乃国之栋梁,民族之英魂。年至半百,接国家重职,肩负安邦定国之重任,忠诚谋略,刚正无私,为孤所敬仰,民所倾服。</P>

“然,今太尉重病不治,呜呼而猝,实及国家不幸。”</P>

“念太尉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卓越贡献,实为大楚之栋梁,天下之楷模!”</P>

“孤深感其忠诚与奉献,真诚与无私,故此特颁此令,追封太尉戚文朝为护国公,护国大将军,赏金银若干,锦缎千匹,厚葬将军冢首列,以表彰其生前之功绩,慰藉其英灵。”</P>

“望戚家子嗣,节哀顺逐,以戚家先祖为榜样,开疆守土,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定而奋不顾身,望共勉之。钦此!”</P>

戚长宁第二次伸手接向了这追封的王旨,第一次追封的是他大哥……</P>

“侍郎大人节哀!”</P>

侍者收拢旨意,躬身放在了戚长宁的手上,随后又向着棺椁鞠躬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