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扶苏琢磨郡县制时,那边天幕已经往下说了。
【除了制度上的改革,在用人方面杨坚也进行了改革,他废除了曹魏一直以来沿用的九品中正制,改为选拔。他规定每州每年要推荐有才学的贡士三人,选人的标准是“文章华美”,把德和才结合起来,通过考试的途径来选拔人才担任官吏,称为贡举。到杨广时又加了进士科,形成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并列的常贡。】
【科举制的创立打破了魏晋以来选官只看出身的弊端。在魏晋只要你会投胎,有个好爹,不管你资质如何你都可以进入官场当官,哪怕你蠢笨如猪,哪怕你平庸不堪,你都不用担心。而那些真正有才华却没个好出身的人却连入场券都拿不到,谁让你不会投胎呢?这种情况下,可以说科举制的创立是给了一般庶族地主、或者有才华的人而没有一个好出身的人一个机会。】
—
东晋时期。
有出身贫寒的学子看到这一幕先是怔住,接着浓浓的羡慕就涌了上来,再然后他就哭了起来。
他记性好,过目不忘,背书极快,大父见他有读书的天赋就举全家之力供他读书。他家本就不富裕,供了他读书后家里更是捉襟见肘,大家都是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这种情况下他更不敢懈怠,他早也读,晚也读,好不容易学成,恰好朝廷这时也派了中正下来选拔。
他的道德、才能都是优秀,除了出身。
中正不看他道德,才能,只看出身,见他出身贫寒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选了另外一个出身比较好的人,可那人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就因为出身好就被中正选中了。
他不服气去找中正,中正却斜着眼傲慢的回道,谁让他不会投胎呢?出身在这样贫寒的家庭中就不要奢想那么多了。
他想想这十来年的苦读,想想家里人的节省,对家人的愧疚和无尽的绝望席卷了他,他放声大哭出来,他想去后世,想去那些不凭出身选人的朝代,为什么他要生在这个只看出身的时代呢?
【不过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也还是有一定的弊端,参加考试的有品级限定,其次没有糊名和誊录,没有糊名和誊录这考生的信息不就是透明的吗?一眼就看的出来。然后想象下要是某某大人家的孩子参加考试,主考官一看他名字,哎呀,这不是那谁家的孩子吗?嗯,卷子好像写的没那么好,但是又不好把他刷下来,大家都同朝为官,这样多不给对方面子,那还是给个名次吧,不然要是将来自己有求于人怎么办?于是这种情况下,权贵的孩子家就中举了,唐玄宗天宝二年的状元最能说明这情况,甚至性质还更恶劣一些。】
—
唐。
天宝二载(公元744年)。
苗晋卿和宋遥听到这都吓的不行,他们想跳起来捂住天幕,想求天幕不要再说了,不能再说了啊,再说下去他们要完了。
可惜天幕没听到他们的心声,依旧不为所动的往下说——
【天宝二年,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加科举考试,这货呢不学无术,参加科举时也非常嚣张的交了白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的人却被点为了状元,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个好爹呀,他爹当时正受玄宗宠信,负责主考的苗晋卿和宋遥为了讨好他爹就昧着良心点张奭点为状元。】
【张奭肚子里有没有货大家还是知道的,所以他被点为状元后学子们就很不忿,“群议沸腾”是当时的情景,只是没办法,传不到玄宗耳里。那后来这事又怎么爆出来的呢?是一个叫苏孝蕴的人,他曾经做过蓟县县令,认识安禄山,他对张奭被点为状元也很愤慨,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安禄山,安禄山后来一次进宫面圣时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唐玄宗。唐玄宗听的很生气,不过也没当场就发作,而是把当时中举的64人全叫来再进行一次复试。】
【考试这种事,你肚子里有货就是有货,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张奭不学无术,你让他这回写出东西来不是搞笑吗?他再次交了白卷。玄宗很生气。然而更为讽刺的是,中举的64个中也只有那么一两成合格,其他的都是滥竽充数,因为有个好爹就被选上了。这事更有意思的还不在这里,而是——发生在长安城的事玄宗不知道,还得边将安禄山来告诉他,这还不够搞笑?虽然后来唐玄宗也处理了张倚,苗晋卿和宋遥,但开元年间清明的政治气象却是已经回不来了。】
唐。
开元十年(公元723年)。
轰隆一声,李隆基彻底蒙了,所以他就是那个玄宗?就是那个害的大唐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
迎着大臣们不敢置信,打量,谴责的眼神时,李隆基嘴巴张了张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别这么看朕啊,朕也不知道未来发生了什么啊!
【所以隋唐时的科举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还是有看出身的,只是相对魏晋南北朝时,平民的机会多了一些而已,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一直到宋朝,宋朝真的给了平民们一个机会。
除了这个,宋朝还对科举进行了改革,宋太宗时期,赵光义命令对殿试的卷子进行糊名,到仁宗的时候,糊名的范围扩大到了省试,州试。
这个命令下去后,想投机取巧的人就想出了认笔迹的办法。中国从来都不缺聪明的人,搞小聪明的人想出认笔迹作弊后,就有一个叫李夷宾的人对这个现象提出建议,他提议派人将考生试卷再誊抄一份,大家都是一样的笔迹,这样主考官也就无从下手了。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之后再有开科举都会进行糊名和誊录,这样基本就杜绝了考试作弊的可能,那种考官泄露考题的另外算。】
【到这里也才真的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普通学子们只要你有才华就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以前的学子们听到这都振奋了,眼里也露出迫切渴望的光,他们要科举,要像仙人说的那样暮登天子堂!
【除了糊名和誊录,宋太祖还对科举进行了另外一个改革。为了选拔人才,他在开宝六年实行殿试,殿试并不是赵匡胤首创的,早在武周天载初元年二月,武则天就有在洛成殿问贡人策论,这是科举制中殿试的开始,只是在当时并没有行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