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 授母佛法(2 / 2)

况且本土佛宗,早就和儒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没啥冲突在里面。

要是密宗就不同了,和本土道法“内炼”,则相似度虽然有一些,但似是而非,相互冲突,双修的话,容易噶屁。

许甲虽然知道其中内容,但不会轻易教导,因为出了问题,自己也解决不了,不如净土宗,或者其他的本土佛宗温和。

且佛教大乘以“智慧”为上,小乘则以个人究竟解脱为终点,修炼神通,法术。不过总是智慧在前,神通在后,专修神通,智慧不足,便会容易“冲动”,从而积攒业力。

佛教传说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便是神通不敌业力的典型。

许甲故而讲经说法,阐述的是“智慧般若”。

许甲在这边佛堂讲经,很快便吸引来了归绫高,还有好些天没有出现的战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解?”

“世间万象的本质为空性,若有足够智慧认识到一切存在的虚幻性质,便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寂静的境地。”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即是洞察虚妄,通过般若智慧破除迷惑,达到究竟解脱。”

……

“空性是什么?”许母好奇问道。

许甲没有直接讲什么是空性,而是化用庄子的典籍,讲了虚妄真实,大年小年,逍遥游,无所凭。

又用了“有用之用”“无用之用”的典故。切入了德道经中的无为而无所不为。

最终又用“火”“水”“空气”,讲述了其中“空”和“色”。

这其实就是在阐述“性修”,许甲的积年的鬼仙,描述起来就没有这么玄之又玄。

许母听着若有所思后,许甲便讲起观音大愿来,和十四无畏,二者可以联系在一起讲。

不过许甲从中重点讲述的是“德”和“功”,本质和儒家“仁义礼智信”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也说“圣人四端”。

佛门则是“大勇气,大毅力,大智慧,大慈悲”。

这个许母倒是听懂了,问道:“那我能不能也发鸿愿呢?”

“可以是可以,但是鸿愿是指向一切有情众生许诺的大愿,故而结缘广大,需要大境界,大神通,才能发证。”

“娘你若想发愿,则可以发小愿,比如发愿日行一善,用功不黜。又比如你发愿,要放生多少要被吃掉的小动物。”

“不过切忌魔怔,不能以功为功,你不愿吃肉,却不能阻挠别人吃肉,这是障,障就是业的一种。”

许甲道:“比如你看见摊贩在卖鱼,他以卖鱼养家,你若劝他放生,他放了,结果养活不了自己,饿死了,那是个什么道理?”

“又比如你知道放生有积累功德的效果,就花一大笔钱,去放生,家里人极力反对,你不听,导致怨声载道,这又是一个什么道理?”

“那该怎么做?”

“即是爱护生命了,比如蚂蚁爬到你身上,将其轻轻捉去,飞蛾扑火,将火用罩子罩起来,其实本质是对生命的敬畏,不造不必要的杀孽。”

许母懂了:“也就是保持慈悲心,发扬慈悲心。”

许甲点点头:“就是这个意思。”

“能做到这点,已经很好了。”

“那倒是简单,我本身也不是什么恶毒的人。”许母忽然反应过来随即又道:“那我养蚕捉茧,烫死这么蛹,岂不是孽业无边?”

许甲摇摇头:“这并不算,养蚕捉茧,本就是百业,况且也是朝廷税目之一,如果这算孽业,那天下便不要养猪,不要养鸡鸭鱼,农人发现田里有害虫,那就都不杀了,专门养着他们,天下人都饿死算了。”

许甲随即讲了佛门自圆其说的“轮回”,是被打入畜牲道者,要受种种劫,还清种种业……

而人为自身活着,将其杀死,不以为业,反而若是发了善心,将其放走,便是“宽恕其业”。

这六道轮回的说法,还能用于解释为啥动物修炼,都有“人劫”,度过成精,启迪智慧,可以修成“人身”,完成逆袭。”

许甲越说,许母越迷糊,也是许甲智慧不足的表现。

但好歹记住了“慈悲心”“力所能及”,也算有了“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