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鑫和何雨水,在七月底,大学毕业,就被正式分配到了化学三厂,手续都是别人帮着跑的,两个人都没去,然后去参加了一次工程师的理论考试,通过了之后,由于两个人名下的项目足够,所以赵鑫被定级到八级,何雨水被定级到九级。八月底的时候,两个人还去参加了一次研究生报名,两个人在不同的学校,指定的导师却都是韩工,研究生的指导老师那是什么人都有,大部分都是一线的工程师,大学里的老师数量并不多,因为现在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是重工轻理,培养的就是能直接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而理学这种提升国家底蕴的学科,国家重视程度不够,赵鑫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叫一声韩老师了。
等开了学,赵鑫开始整理项目进度的时候,发现了几个问题,首先就是耐高温铸造合金的项目速度比较快,说句不好听的,冶金,材料学这种东西几十年发展很快,也出现了粉末冶金,定向结晶这种新鲜东西,但是冶金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变化,无论是超导合金还是记忆金属,出现的只是材料配比的变化和制作条件越来越苛刻。而铸造高温合金这种东西,本身也不是什么太先进的东西,五十年代的技术,然后一直用到了新世纪,变化的一直是配方,从铁基一直到镍基,钴基,温度也从七八百度一直增加到一千两三百度。
工艺也一直用的都是陶瓷外衬精密铸造,电弧炉或者非真空感应电炉,外加电渣重熔技术,这些东西赵鑫目前都有,并不缺少什么东西,至于普通铸造合金到单晶合金或者定向合金的发展,赵鑫可以自己玩,但是带着学生并不方便,再说这种技术也太先进了,在这个方向上领先世界,并不是什么好事,现在谁也不敢保证这群人的纯洁性。毕竟这个东西就是给航空航天用的,我们其它配套跟不上,也用不了,但是到了别人那里可就不好说了,还是不要开这个技术先河的好。反而普通铸造,不涉及新鲜工艺,就是在材料配比上玩出花来,未来就算是泄密了也容易反制。至于陶瓷改性合金,赵鑫更是连做梦都不敢想,不是做不出来,而是这种代表未来材料的方向,现在的国家保不住。。
但是普通合金的性能不够,怎么办?上陶瓷,陶瓷作为一种古老的材料,同样也是一种未来材料,可以说有了喷涂工艺,沉积工艺,等离子烧结这些新鲜东西之后,陶瓷材料的发展越来越离谱,耐高温,耐腐蚀,润滑,高硬度,耐冲击,很多性能都是金属材料没法比的,但是陶瓷材料也有其固有弱点,那就是几乎没有任何塑性,而且材料性能过于极端,一方面很强,另一方面肯定很差。
怎么把陶瓷变成金属的涂层呢,基本上就三种办法,第一种就是用等离子体的超高温把陶瓷熔化了,直接喷上去,简单粗暴,可以说这种方法什么优点都有,但是就是技术过于先进,而且成本极高,现在的工业能力根本不敢想象。第二种用化学气相沉积法,但是这种情况也更适合无机非金属陶瓷,比如碳氮陶瓷,以及部分有低沸点化合物的金属陶瓷,比如碳钛陶瓷,好处也是多多,但是工艺也不简单。
最后一种就是赵鑫前世看发展史的时候接触过,现在又重新鼓捣出来的,那就是化学涂覆法,说白了就是制备一种化学盐,让它溶于水,然后把需要加工的基体泡在里面,然后烧结,一遍遍重复,形成相应陶瓷涂层,坏处非常多,比如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啊,涂层不均匀啊,高污染啊等等。但是加工过程简单可靠,对于新型技术没有太高的需求,就一个真空电炉,或者氧化气氛电炉,还是能做到的。就比如一种氧化锆陶瓷,就可以用一种易溶于水的锆盐进行加工。
和铸造合金相比,这里面设计的新技术和新概念可就太多了,我们从五十年代才开始有专门研究工业陶瓷的实验室,以氧化铝陶瓷为主,主要是发展类似压电陶瓷之类的功能性陶瓷,像赵鑫搞得这种结构性陶瓷别说国内了,全世界都不多见,一种全新的技术,听起来就比较麻烦,事实证明,果然如此,锆盐的制备就让赵鑫头大,她能很轻松的制备出来,但是在教学生的时候,却需要一点点的引导,并且帮助他们梳理基础知识。不求这些人成为未来陶瓷材料行业的领军人物,只求能撒下一点种子。毕竟国内的特种陶瓷工业的发展几乎都快成了材料工业中最弱的一环了,当然这种落后,也离不开后来国家要发展,军事要忍耐的指导,以及当时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理念,也是一个八十年代拖了后腿的行业。
对于另一个项目,赵鑫由于是自己鼓捣的,所以进步速度飞快,快到什么程度呢,除了狙击型,剩下的无论是手动单发的,还是弹链连发的,都有了样机,甚至都通过军代表去试验了,当然榴弹目前只有高爆弹,剩下的弹种,赵鑫不打算多牵扯。由于目前没有相应的战术导轨,所以枪挂榴弹发射器,也出现了,但是军代表并不怎么看好这个东西,这玩意和军刺冲突,至于不占编制这个好处,现在似乎也不怎么重视,虽然一起拿去试验,但是也明说了,更多的可能就是作为技术储备。
作为技术研究,口径定型那不是赵鑫的问题,所以赵鑫用的是三十毫米口径,真正定型的时候,究竟是二十五还是三十五,甚至是四十,都可以根据基本原理进行改变。等到实验的时候,齐远作为试验场的场长,自然也在现场。但是为了保密,再加上赵鑫的专门嘱咐,军代表并没有给齐远说这是谁的东西。
军代表去做实验,赵鑫则在考虑怎么降低成本,首先就是手持的和枪挂的,为了保证尽可能减轻重量,用高硬度铝合金肯定是一种必然,但是弹链式连续供弹的型号,关键部分还是用的钢,毕竟这种武器工作环境要差很多。
武器不错,得到了旁观人士的一致认可,但是真正让他们重视的却是另外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赵鑫弄出来的半可散式弹链。现在当然弹链要么是帆布弹带,要么是金属弹链,但是现在的弹链都是不可散式弹链,也就是说,弹链有多长,打完之后的空弹链就有多长,这么长的空弹链在作战中反而成了一种累赘。为了减少这种累赘,只能减少弹链的长度,而牺牲了弹链长度,火力压制能力就大幅下降了。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白头鹰在和猴子打仗的时候弄出了可散式弹链,就是打完之后,所有的弹链全都散开,机枪上一个空弹链都不带。虽然减轻了负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让弹链也变成了一次性用品。对于我们连弹壳都想要重复利用的情况来说,把弹链变成一次性的很明显是不可以接受的,所以这种半可散式弹链就荣耀登场了,十几发不可散弹链,配上一发可散弹链,这样,机枪上的空弹链,只有十几发,十几厘米长,既兼顾了弹链回收,又保证了便携性。这种新型技术,让我们在和猴子打仗的时候,出现了超级长的弹链,用于火力压制。
(我听一个老兵说的,当时打仗的时候,重机枪根本不用制式弹链,都是接的老长,两个人扛着枪,后面人挑着箩筐,一筐就是一条弹链,最长到过上千发,就是用的这种半可散式弹链。)
赵鑫弄出这东西来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榴弹这东西,个头比较大,用的弹链比较沉,如果不可散的话,哪怕是一条二十五发的弹链也是一个累赘。而半可散式弹链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快速拼接,能非常快的接出一条长弹链来。真正让这些人感兴趣的就是这个技术,能用到这里,自然也可以用到机枪甚至是高射炮上,尤其是高射炮,火力持续性越好,威力越大,十发弹板供弹的高射炮,就是一个笑话,否则也不会出现招核防空,十防九空的说法了。
和这些东西一起递上去的还有赵鑫的一些技术说明,所以他们很快就指示相管人员,按照相应的手段很快,就生产了一批机枪弹链,在经过了试验和一线试用之后好评如潮。但是对于赵鑫弄出来的这个榴弹发射器,军队内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到底有没有用,很明显,这就是一种近距离火力压制的武器,但是和很多东西功能又冲突,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再加上,榴弹的加工要求并不低,这玩意的成本不会太低,最后得到的结论是试生产一批,下发给部分部队试验一下,看看怎么样。但是最终在哪里生产又有了分歧,有人说去东北,毕竟那边配套完善,设备齐全,又有经验,有人说就在华北,这里相对安全,但是最终商量的结果是去西南,因为安全,再加上这两年的工厂支援,那边的工业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应该可以应付这东西的生产,本身产量也不会太大。